第一百三十一章 樹死不伐,會砸死人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去除戶籍枷鎖,實現職業自由,是必然趨勢。
只不過老朱打造的這條枷鎖很結實,如果按正常歷史發展,過上幾十年上百年,這個枷鎖才會鏽蝕、脆弱,被人掙破,丟到垃圾堆裡,無人問津。
當然,在此時此刻的大明帝國,朱允炆也不否認,已經有人掙脫了這根鎖鏈,以逃走、逃離、逃命的方式!
這個制度,會在絕望中腐朽,在掙扎中崩塌。
它,不僅禁錮著大明子民,還禁錮著大明的生產力與未來。
雖然老虎的兒子是老虎,狗的兒子還是狗,但大禹的兒子是啟,秦始皇的兒子是胡亥,李文忠的兒子是李景隆啊。
你總不能指望,老子是好漢,兒子也是好漢吧?
王老漢是軍戶,一頓飯吃三斤米,上陣拿的是十八斤大刀,可他兒子就是體弱,三斤米吃半個月,拿著個火棍還經常掉,你讓他咋當軍戶,咋當兵?
趙老五接替了老爹的班成了匠戶,對浮雕半點不懂,一鑿子下去,八年藝術品全報廢了,你說,你讓他上去做啥?
連基本的拉絲都不知道是什麼,要這樣的匠戶來幹嘛?
打掃衛生?
劈柴?
沒創造什麼價值,還耽誤了大明GDP不是?
人家不會這一行,不適合這一行,就早點安排轉業再就業,拿著戶籍制度拴著人家子子孫孫十八代,就不怕自己十八代有問題?
朱元璋太過重視穩定,也太理想化,制度化,他以為自己種下的樹,就一定能活下去,還能活一萬年。
現在,朱允炆看著這一顆有些枯萎的樹,眼神中帶著幾分憂愁。
戶籍制度並不好玩,其牽涉的太多太多。
若是自己如後世一樣,搞個二元戶籍制,即農業戶籍與非農業戶籍,說不定幾十年後,自己還沒死,罵自己的奏章又到了。
跨過當下複雜的戶籍,開闢二元戶籍,那人員的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這些工作,如何去做?
這個時代可沒計算機,沒辦法噠噠兩下鍵盤,便存入所有的戶籍資訊,包括老家哪裡,現在哪裡,家屬是誰,聯絡方
式,是幹嘛來的……
雖然朱元璋也打造了一個大明的戶籍檔案系統,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前後花了十年,整理出來的黃冊,便放在了後湖(玄武湖)上。
朱允炆若是按朱元璋這個效率去辦事,估計老死了,也辦不了幾次人口普查。
可是,樹死不伐,會砸死人的。
當下的戶籍制度,一直都在殺人。與其這樣,不如選擇二元戶籍。
沒錯,二元戶籍有著很多缺陷,諸如割裂城鄉,對立城鄉,鴻溝城鄉等等,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是伴隨著高度的城鎮化凸顯出來的。
可對於當下的大明,城鎮化率只是個位數,嗯,嚴格來說,哪怕是明代後期,城鎮化率,也沒有超過兩位數。
當然,有些區域性區域,如東南沿海、江浙、兩京等地,存在著較高的城鎮化率,但也遠遠不如後世。
權衡利弊,朱允炆的目光變得篤定起來,看向黃二月,問道:“你喜歡讀書?”
黃二月微微點頭,怯生生地回道:“朱聖人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我認為,書裡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看過後覺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