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出鞘,指安南(第2/3頁)
章節報錯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官員,需要人心去支援。
遏田產兼併國策的推行,得罪了不少底層士紳,傷了不少地主的心,可這沒辦法,朱允炆也絕不後悔,只是自殺了不少人,破產了不少士紳,政策偏激進了一些……
朱允炆反思著建文元年的過往,每一條政令,每一個結果,每一個錯誤與可能……
林林總總,紛紛國事。
內政上,維持了基本的平穩,這就是建文元年最大的政績吧。
不,建文元年最大的收穫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小事”:
收三佛齊,設舊港宣慰司!
朱允炆將目光投向了南洋舊港,後世的馬六甲海峽!
這個時代還沒有石油工業,沒有巨輪在這裡穿梭,其戰略意義還不算顯著。
但朱允炆絕不會像歷史上的明廷一樣,說放棄就放棄了這一塊海外“飛地”,舊港宣慰司將會成為大明扼制南洋的最重要一環。
大明的國旗,一定會在那裡高高飄揚!
對了,安南!
想要讓舊港宣慰司永久的存在著,安南必須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只是歷史上的那個陳天平跑哪裡去了,什麼時候才能死?
他不死,大明就沒辦法名正言順的收回安南啊……
作為宗主國,作為禮儀之邦,若是在安南還有正牌繼承人的情況下吞併了安南,那就不是正義之師……
誰能想,正義是個負累。
朱允炆無奈地嘆了一口氣,自己做點不要臉的事,陰下人不要緊,可大明朝要臉,要臉的,總是有顧慮的……
“父皇。”
朱文奎跑到朱允炆身旁,輕輕推了推朱允炆的腿喊道。
朱允炆收回了反思,低頭看著朱文奎笑道:“怎麼跑這裡來了,父皇不是說了,要晚點才能陪你玩耍。”
朱文奎有些委屈地看向馬恩慧。
馬恩慧嘴角含笑,走了過來,拉著朱文奎的手,對朱允炆道:“臣妾可不敢在這個時候打擾皇上,只是內侍傳來訊息,內閣有軍情奏報。”
“軍情?哪裡來的軍情?”
朱允炆有些疑惑。
馬恩慧搖了搖頭,安排侍女拿來暖裘,道:“臣妾不知,只是在封印期間求見,應不是尋常事。”
朱允炆披好暖裘,捏了一把朱文奎的臉蛋,便笑著離開了坤寧宮。
大明正愁沒地方發洩多餘的精力,這個時候誰來觸黴頭?
朱允炆下了攆車,見在武英殿外候著的張紞與鐵鉉,走了過去,兩人連忙行禮。
“朕不是交代過,凡有事而朕不至,可先入殿等待,外面如此天寒,可不能病倒了。”
朱允炆抬手,示意兩人起身,然後走入了武英殿。
張紞與鐵鉉跟了進去。
“皇上,這是廣西發來的軍情奏報。”
張紞將奏報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