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泰寧衛,沒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不是一個仁慈、悲憫眾生的人,他在乎的,只是大明百姓。
至於海上飄來的倭人,管他是平民還是倭寇,只要是來自於日本島,就不允許踏入大明的領土。
“將這些奏摺發至通政司,讓他們快速送出去,另外告訴內閣,日後倭人奏報,一律遵前策,無需再作請示!”
朱允炆指了指奏摺,對雙喜說道。
雙喜答應一聲,抱著奏摺便交給門口候著的長隨,剛交代清楚,便看到方孝孺、姚廣孝聯袂而來。
朱允炆準其入殿。
見禮後,方孝孺拿出駱冠英的冬考文章,對朱允炆道:“古人云,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重農則有恆產,重商則無恆產,天下必亂。”
這裡的恆產,即土地。
姚廣孝反駁道:“若無商人販賣貨物,百姓何來器具?僅靠以物易物,這天下豈不是成了朽木?”
朱允炆皺眉聽著兩人的爭吵,看過駱冠英的文章,抬頭問道:“楊士奇為何沒來?”
姚廣孝與方孝孺同時一愣,旋即明白過來,上當了……
該死的楊士奇,他擺明了就是想讓我們兩個當冤大頭,將事情鬧大,而自己竟渾然不覺,被人賣了還幫他數錢……
朱允炆將試卷押在一旁,笑道:“商人重利輕離別,自有其不利之處,但一個國家也不能少了商人,就以折中法來論,商人為了得到鹽引,幫著朝廷向邊疆運輸糧食,若沒了商人,朝廷只能徵發民工,豈不是勞民傷財?”
方孝孺陰沉著臉,道:“折中法中商人是有貢獻,可皇上,此文竟提農商並重,豈不是滑稽?商人再有所為,也抵不上百姓之萬一。”
朱允炆看著固執的方孝孺,也不反駁,只是說道:“事不辨不明,既然這是國子監的文章,你們也有所異議,不妨安排國子監再辦一場辯論吧。”
方孝孺沉聲道:“那臣要親自去國子監,挑選辯論之人。”
“你呢?”
朱允炆看向姚廣孝。
姚廣孝撥動佛珠,微微搖頭,道:“臣只是一時入甕,如今醒了,自不會再去爭執。不過依臣看,國子監中有善辯之人,能夠為商正名。”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滿意地說道:“國子監的事,就交給國子監來辦吧,告訴楊士奇,舉辦辯論時,朕會旁聽。”
方孝孺有些慚愧,對姚廣孝行禮道:“我為楊士奇算計,失了本心,如今人老了還如此暴躁,實屬不該。”
姚廣孝還禮,說道:“先生也是為萬民憂思,為百姓所慮……”
“方先生,《太祖實錄》進展如何了?”
朱允炆問道。
方孝孺恭謹地回道:“皇上,《太祖實錄》粗計有一百八十卷,已完成七十卷,預期建文三年四月便可編成。”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道:“若人員不足,可自國子監或地方,呼叫博學、公正、明理之士。”
寫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寫朱元璋,他辦過的好事容易寫,可辦過的糟糕事怎麼寫?
為尊者諱。
只能精簡,小心翼翼地寫。
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的兒子是藩王,孫子是皇上,如果誰不小心在史書裡貶低或罵了朱元璋,一群人會發飆的……
史學家與編修們雖然要骨氣,但也要喘氣不是……
“報恩寺與英烈碑如何了?”
朱允炆看向姚廣孝。
姚廣孝是報恩寺、英烈碑的監工,聽朱允炆詢問,停住佛珠,道:“還算順利,只是近日陰雨連綿,溼冷的厲害,一些工程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