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棣墜馬是有原因的(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古皇家無親情,唯有至上權與利。
這句話不能完全說對,皇家也有親情,也有人情世故,尤其是在大明初期。
一開始,朱元璋為了籠絡一干大臣,當了無數次媒人,給這個牽紅線,給那個訂婚,所用的,便是“親情”羈絆。
可後來因為種種,朱元璋殺掉了無數功臣,他維持大明統治的磐石,不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將領,而是流淌著朱家血液的兒孫、親戚。
可經他的手留下的複雜親戚網,卻還存在著。
馮勝有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常遇春之子常茂,次女嫁給了周王朱橚。
常茂死後,馮氏便成了孤寡之人,無依無靠,若不是朱允炆平反冤獄,她應該還在廣西垂死掙扎,這才回京師沒多久,竟又遇到了周王被捕入京之事。
活在人間,她只剩下一個妹妹是至親,雖說兩人多年不見,但人還在,心裡多少還有些念想,人走了,那就真的孤獨到了絕境。
常馮氏與朱馮氏都與皇室有著緊密的關係。
常遇春是朱允炆父親朱標的岳父,雖然說朱允炆不是常遇春的親外孫吧,但畢竟是一家人,馮氏嫁給常茂,這也是家族裡的人,嫁給周王朱橚的馮氏更不用說。
這些親情如一條條紐帶,串聯著大明初期的主要將領與官員,築牢了大明的基石。
朱允炆不是朱元璋,即沒有朱元璋無與倫比的威望,也沒有朱元璋鐵石心腸的手段,所以在處理皇室宗親關係上,總更傾向於“柔”的手段,只有人突破自己的底線時,才會運轉下暴力機器。
誰都不希望看到腥風血雨,不希望過有今日沒明日的生活。
“建文”這兩個字,本身就有著一改殺戮與暴戾的含義,與“洪武”就差對著幹了。
所以歷史上的朱允炆,對於丟掉了五十萬大軍的李景隆依舊不行殺戮,對於造反派朱棣,也能關切地囑託將領“不要讓我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仁慈下的文治,是建文帝的政治理想。
可這個政治理想,朱允炆不想揹負。
就當下安全域性掌握到的情報,周王確實是有罪的,至於是應該罰點錢,還是廢為庶人,亦或是砍頭,需要進一步的審訊。
這一日,鬱新終於回朝。
解縉、張紞作為內閣大臣,親自迎接,安全域性指揮史顧三審將周王及其家眷,轉移至了宗人府。
武英殿內,鬱新、景清、高巍、宋禮、雄武成、薛夏等人齊拜。
朱允炆也有些感慨,自七月出京,至今已近三個月,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尤其是張顯宗的死,成為了大明朝的一大損失。
“臣等雖遠在開封,卻日日垂念皇上,祈願皇上龍體金安,如今回京,有些失態,還請皇上見諒。”
鬱新等人忍不住垂淚道。
朱允炆看著感性的眾人,安排道:“開宴,朕要招待鬱閣等人。你們能趕在此時回來,朕心甚是欣慰。”
酒宴就設在了武英殿的偏殿,算是給這些人接風洗塵。
鬱新喝了兩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