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鏡與大眼怪(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張開雙臂,比劃了下,道:“皇后應該弄一大國旗,長九尺,寬五尺,到時,朕在奉天殿外設一個國旗杆,將這國旗懸於頂端,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國旗所在。”
“皇上所思極妙!臣妾這就去找賢妃、寧妃商議,爭取早日拿出大國旗。”
馬恩慧說著便想要向外走去,卻被朱允炆一把拉了回去。
“已經入夜了,便不要驚擾她們了。明日一早再說,朕累了,陪著朕。”
朱允炆深深地看著馬恩慧,馬
恩慧張了張嘴,微微點頭,輕柔地說道:“那臣妾侍奉皇上就寢。”
第二日沒有朝會,朱允炆難得晚起一次,正用早膳時,淑妃的信便到了,馬恩慧看過之後,對朱允炆說道:“淑妃已經與句容郭、駱、劉、王等家族商談妥當,他們願擴大石灰窖規模,並作價四錢一石,大量提供石灰,同時承擔運輸。”
朱允炆接過信件,看了一遍後,道:“這個價格還是很合理的,至於運輸,並不需要耗費太多人力,走秦淮水,可以直抵京師。那皇后便代朕給淑妃回個信吧,便說京師遞送銀子,貨到銀到。”
“皇上不親自回了?”
馬恩慧眼神中含著幾分莫名意味。
朱允炆用過早膳,起身道:“不了,朕今日需要出宮去一趟城外的琉璃廠。”
“琉璃廠?皇上去那作甚,宮中琉璃可不少。”
馬恩慧疑惑地問道。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那日在馬府時,戴院使閱覽藥方已是十分吃力,想來是眼力有所下降,朕打算去琉璃廠試試,能否找打一面鏡子,也好增強下眼力。”
馬恩慧轉頭看了看妝奩方向,道:“臣妾這裡有兩方上好銅鏡,也不見有增強眼力之用。”
朱允炆知道那龍鳳銅鏡,照人是清晰可見,但這裡的清晰,相對後世的鏡子而言,還是差了幾個檔次。
“等朕回來,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鏡子,到時候送給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寧宮。
古代雖然極少有後世透明玻璃,但琉璃還是有的,精美至極,堪稱瑰寶。
明代的琉璃發展,與皇家建築工程息息相關。
明初,琉璃廠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等地。但隨著南京京師與中都鳳陽建設,琉璃廠開始在南京、鳳陽等地聚集。
南京聚寶山附近,更是出現了琉璃七十二窯,興盛一時。後來朱棣打造大報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構件,便是在聚寶山燒製。
朱允炆並不需要去聚寶山,在通濟門城外,也有一箇中等規模的琉璃官窖。
只帶了雙喜、顧三審兩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煙火民間。
東水關外的扇骨臺儼然成為了一座小型城鎮,朝廷預先撥付了災民一個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銀兩,加之有些災民手中還有存餘,便不再領取朝廷救濟糧,去粥棚的人家逐漸少了。
戶部卓敬提出,朝廷給災民提供一個月口糧,一個月後準其以低價購買“災糧”,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見,但要求保留兩座粥棚,以照顧孤寡老幼。
走過扇骨臺,清水塘的另一側,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廠窯,主要負責給宮裡燒製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綠、黃、褐、黑等色琉璃為主。
朱允炆進入其中,廠官王洋攜管事行禮,待參觀窯廠燒製琉璃之後,朱允炆不由感嘆:“流雲漓彩,美輪美奐。”
琉璃是藝術品,價值不菲,製作工藝複雜,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完成一樣精美的琉璃,有時候會耗費半月乃至更久,稍有不慎,還會前功盡棄。
朱允炆知道,雖然在材料上,琉璃與玻璃是有些不同,但在製作方法上,玻璃顯得簡單的多,也更為容易。
他們連那麼難的琉璃都製成了藝術品,沒道理燒不出來玻璃。
王洋聽皇上要燒製東西,連忙安排了三口窖,並按照朱允炆的紛紛,主事安排匠人,準備好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砂、鹽、硝石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