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安南天變,黎氏篡位(三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可是朱元璋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四方藩國,至少也得有四個吧,這才兩個,怎麼夠?
於是,大明王朝的外交官便開始活動了,今天派個行人司官員,明天派個翰林院官員,每個人都帶好詔書,該去日本的去日本,該去爪哇的去爪哇,當然,也有占城。
安南跟著大明比較早
,占城稍微晚點,按理說,安南與占城鬧矛盾,大明會傾向於安南,最多訓斥兩句,不會把安南怎麼樣。
可事實不是這樣,安南雖然很早就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但安南它不老實,太不老實了,欺負欺負周圍的小弟也就罷了,還跟老大哥較量,時不時越界打到大明去。
朱元璋雖然是個暴脾氣,北元冒個頭,都被能他追幾百裡,可對於安南,朱元璋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與忍耐,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剋制。
或許朱元璋是在堅持所謂的“永不征討之國”的和平外交。
可是你越對人客氣,人家就越認為你好欺負。
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亦如此。
鄭和拉著耶嘉僧遠上了碼頭不遠處的驛館,安撫之後,詢問道:“安南之事,可有詳情文書?”
耶嘉僧遠搖了搖頭,道:“來時匆匆,只奉了占城王的國書,但我可以直接稟呈大明皇帝。”
鄭和微微搖頭,安排張玉去請文書,對耶嘉僧遠說道:“占城求援,安南天變,都是大事件,你為占城使臣,此去京師路途遙遙,縱是乘船北上,也需二三十日。不妨將事敘說清楚,我命人攜文書,以快馬加急通告京師,也好讓皇上有個準備。”
耶嘉僧遠感動地看著鄭和,嘆息道:“太好了,太好了。不知鄭大人與朝廷對安南瞭解多少?”
鄭和嘴角有些苦澀,喟然:“鄭某對安南所知並不多,至於朝廷,想來也不會太過了解,還請使臣詳細講述。”
耶嘉僧遠見文書來了,準備就緒,便開始講述道:“蒙元時,曾三次進攻安南陳朝,導致安南生靈塗炭,陳朝國王雖抗住了元朝大軍,但隨後追求享受,魚肉百姓,逐漸走向衰落。”
“洪武三年,安南國王陳裕宗去世,陳日煌繼立,沒過多久,陳日煌便為其伯父陳叔明逼死,陳叔明繼位,三年後,陳叔明讓位於弟弟陳端,仍舊操縱大權。在那時起,安南陳朝便不斷進攻佔城,占城國深受其害。”
“洪武十年,陳端作為國王,親征占城國,之後在戰鬥中為我占城大軍所殺。安南陳叔明便立陳端長子陳煒為帝,陳叔明並沒有將權力交給陳煒,而是交給了自己的女婿胡季犛。陳煒帝不滿,於洪武二十一年,密謀除掉胡季犛。”
“胡季犛得知訊息之後,透過陳叔明廢掉了陳煒,立僅十歲的陳日餛為帝,洪武二十七年,陳叔明去世,至此,安南大權落入胡季犛手中。”
“胡季犛膽大包天,心狠手辣,在四個月前,他殺掉了陳氏國王,大肆屠殺陳氏宗族,如今安南國已成了胡季犛的天下!此人不甘困守一地,對外採取的是征伐、殺戮之道,如今他正在大肆擴充軍隊,磨刀霍霍,而首當其衝者,便是占城!”
“由此,我奉國王之命,特來大明求援,以求占城免於戰火,為百姓求一條生路。鄭大人,胡季犛一旦吞掉占城,必會揮師北上,威及大明,還請轉知大明皇上,早做打算。”
耶嘉僧遠將事情簡單地敘說了一遍,鄭和嚴肅地聽完之後,便走向文書,問道:“可都記錄齊備?”
“回大人,已記錄妥當。”
文書拿起文稿,遞給鄭和,鄭和只掃了一眼,便遞給耶嘉僧遠,耶嘉僧遠仔細檢查之後,見沒有差錯,便點了點頭,道:“勞煩大人。”
鄭和命人將文書收起,命人以八百里加急遞送京師,如此國事,不得不急,然後安排船隻,護送耶嘉僧遠等使臣前往京師。
張玉、朱能看著鄭和,臉色都有些凝重。
朱能詢問道:“副
總兵,我們是否留在此處,等待朝廷新的旨意?”
鄭和沉默不語。
朱允炆的命令很清楚,那就是水師船隊護送三佛齊使臣回國,順便做一筆買賣。
按正常打算,帶船隊出海,直接去三佛齊,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