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

徐輝祖、茹瑺等領旨退回。

“可還有本奏?”

朱允炆看著百官問道。

“嗯?”

朱允炆微微偏頭,竟看到了姚廣孝站在工部佇列之中,探頭探腦,不由有些疑惑,平和地問道:“姚侍郎,你可不多見啊,可有本奏?”

姚廣孝因其身份與能力,被朱允炆委任報恩寺與英烈碑監工,為方便對接工部、天界寺、調動各方資源,給了他一個工部侍郎的官職。

往日裡,姚廣孝很少上殿,今日出現,應不是走錯地方了。

百官聽聞朱允炆的話,皆是暗暗羨慕。

從皇上的語氣可以看出,他對於姚廣孝的器重與在乎,超出一般朝臣。

姚廣孝出班,笏板微抬,便喊道:“臣有一事,還請皇上定奪。”

“講吧。”

朱允炆饒有興趣地看著姚廣孝。

姚廣孝直言道:“如今黃淮之地受災,百姓流離失所者眾,朝廷賑災濟民,開倉放糧,災民得以生存,此乃是聖明之策。”

朱允炆凝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姚廣孝可不是一個善於溜鬚拍馬之人,他做事有著極強的目的性。

所有目的之外的言辭,都不過是引子。

果然,姚廣孝話鋒一轉,道:“然在臣看來,如今賑災濟民之策,僅能解災民當下之飢苦,無解於其未來之困頓。待至水患退去,百姓一無所有,歸鄉再產,所需之物只能仰仗朝廷,增國孥耗費不說,便是其再產恢復,沒有三年之期,恐無法恢復。”

朱允炆微微點頭。

如今救災賑災,便是給百姓提供吃的喝的穿的,耗費自是少不了。

日後水患退去,想要恢復田產作業,最少也是明年開春,等待初茬收成,便是明年夏日。

可這點收入,還不夠彌補其損失,等其恢復元氣,往往需要三年之久。

古代地方一受災,朝廷便會免稅三年,便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人家都流離失所了,回家恢復建設,總還是需要給點政策,不說支援一點小推車、爬犁,你也不能搶人家的糧食了,好歹給人一條活路。

“你有何良策?”

朱允炆詢問道。

姚廣孝深吸了一口氣,沉聲道:“皇上,臣請災民入京師!”

“臣反對!”

戶部左侍郎卓敬站了出來,看向姚廣孝,嚴厲地說道:“京師乃是天下根本,首要之務便是安穩,一旦難民進入京師,豈不是徒增問題?”

“況且災民幾個月之後,便會返回受災之地,準備恢復生產,一旦入京師再返回,不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更是什麼?”

吏部侍郎盧義也站出來,反對姚廣孝:“皇上,鳳陽府遭災,各地已在賑災濟民,就以當下情勢來看,各地並無問題,足以助百姓堅持數月之用,無需進入京師重地。”

一干大大小小官員,反對之聲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