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慧神情有些黯然,是啊,什麼時候能

出京?

京師事萬千,一切又都要皇上定奪,縱是想要出京,都出不得。

至於那江南之行,恐怕也只能想想而已。

朱允炆將朱文奎舉起來,道:“等你有了學問和本事,長大了幫父皇,父皇不就可以出京師了?那《三字經》背到哪裡了?背來聽聽。”

朱文奎見朱允炆考校,張口便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幼不學,老何為。父皇,只背到了這裡。”

朱允炆坐了下來,問道:“你可知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道理?”

朱文奎搖了搖頭。

朱允炆笑著摸了摸朱文奎的頭,道:“現在你還小,不懂很正常,父皇告訴你,這句話的意思是……”

“皇上,鎮撫司湯不平攜八百里加急求見。”

雙喜走了過來,稟告道。

朱允炆微微搖頭,看來自己連教導孩子的時間都沒了。

馬恩慧拉著有些失望的朱文奎,道:“皇上且以國事重,臣妾會給奎兒講述明白。”

朱允炆微微點頭,剛走到門口,便轉身道:“皇后是否也認為,該給文奎找幾位老師?”

馬恩慧看著朱允炆,臉上笑意盈盈,施禮道:“幼不學,老何為……”

“皇后這是歪理啊,幼不學指的是……好吧,朕會給他選幾位老師,但課業安排,朕來定。”

朱允炆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書呆子,但教育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

馬恩慧雖是用心,但慈母心太盛,加之後宮都是女人,時間長了,朱文奎萬一娘了,豈不是會被自己打死?

在朱允炆看來,男人,就應該堂堂正正,有陽剛之氣,浩然之氣!

娘炮?

那和宮裡的太監有什麼區別?

朱允炆想要給朱文奎找老師的舉動,在馬恩慧眼中,則成為了另一種意味。

自朱允炆登基之後,一直沒有立太子,東宮空置,雖禮部官員屢次上書請立太子,皆被朱允炆駁回。如今朱允炆為朱文奎遴選恩師,雖尚未鬆口太子之事,但也說明他已將朱文奎作為接班人在培養。

武英殿。

指揮鎮撫司湯不平行禮後,呈送鬱新與雄武成奏摺。

朱允炆瞥了一眼厚厚的紙張,不用說,這一定是雄武成“寫”的奏摺,沒有理會,而是拿起鬱新的奏摺看去。

“白蓮教!”

朱允炆有些吃驚,沒想到定遠賑災,竟牽連到了白蓮教。

底層治理從來都是治理難點。

一個縣,轄區方圓幾百裡,知縣只有兩條腿,就是累死他,逛一圈也需要十天半個月。

可是知縣不能總出門視察,縣衙需要他坐鎮,辦事蓋章,沒他不行。

明代初期的基層治理,採取的是裡甲制度,即“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

里長類似於村長,甲長類似於村主任。

他們是治理底層的關鍵,而這些人往往是以當地大戶來擔任,不僅有欺負人的本錢,還有賄賂人的本錢。

哪怕是出了什麼事,也能運作一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時間長了,底層百姓積怨增多,白蓮教趁虛而入,從教人員增加,等其積蓄到一定力量,便會跳起來反抗朝廷。

這倒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後世村霸都是滅霸級別的,打個響指,就能讓人灰飛煙滅,何況是這萬惡的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