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佛風一直在吹(第2/2頁)
章節報錯
像是蒙山的法華寺、天龍山的聖壽寺、崛圍山的多福寺,他們窮的吊兒郎當,香火不夠旺,沒關係,自己出錢,幫他們整修。
搞定了太原府周圍幾座廟,朱棡還不滿足,可是太原府周圍也就這幾個寺廟,都重修好了,咋辦?
眼前沒了,那就將目光放遠一點……
朱棡的目光看得很遠,幾百裡之外的寧武縣馬頭山清居禪寺、汾州介休縣興王寺、綿山抱腹巖雲峰寺……
可以說,晉王府對於太原府及其周邊的寺廟,有著很大的影響。
正是因為一個個藩王如此瘋狂,才導致佛教有了興盛之勢,朱允炆之所以選擇建造報恩寺,而不是報恩觀,那也是因為群眾基礎
在那裡。
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寺廟有錢。
朱允炆只從戶部要了二十萬兩銀子,如何都不可能完成三四百萬銀子的工程,缺口總得補上,主要是誰來補。
朝廷沒錢,不意味著民間沒錢。
藏富於民,是中國一貫的傳統。
朱允炆不怕弄不起來工程,就算沒人自覺,自己也是可以拉投資,拉贊助,朝廷主辦的房地產專案,爛尾的畢竟是少數。
虧?
有幾個房地產公司虧錢的?
天界寺主持道源是一個懂得把握機會的老僧,他很清楚,建寺立碑,是以大明英烈軍士之名,是以忠軍報國之名,是以流傳萬世之名而為。
換言之,未來的報恩寺,是大明帝國所有人尊崇,世代不失色的聖地,是無可代替的精神居所。
若是佛教可以在報恩寺中佔據主導,那對於佛教未來的發展與興旺,有著極大的好處。
這是天界寺的機會,也是中原佛教的機會!
道源緊張地看著朱允炆,希望得到他的允許,若此生可以完成如此偉業,他也可以含笑而去,侍奉佛祖去了。
朱允炆看著道源,眼神中帶著幾分笑意,道:“為善舉出一份力,這是好事,朕沒有理由拒絕,只不過,天界寺,能出多少?”
道源老臉放鬆下來,只要皇上點頭,那一切都好說,略一思索,便言道:“每年二十萬兩銀子,直至報恩寺與英烈碑完工,不知可否?”
二十萬兩,看似很多,但相對天界寺的財力而言,不過是輕鬆至極。
朱允炆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搖了搖頭,道:“若只是每年二十萬兩,道錄司恐怕也想出兩份力氣。”
道源老臉頓時不笑了,皇上這明擺著是坐地起價,打劫啊……
不過,若將報恩寺交給了那些牛鼻子老道,此消彼長之下,佛門的影響便會式微,而這個結果,是道源無法接受的。
“皇上,本僧想了想,天界寺願為大報恩寺與英烈碑,每年供奉四十萬兩……”
道源說著,做了個佛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