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海禁,已無意義(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禁止商人出海,政府搞壟斷經營,獨攬番香番貨與珠寶奇珍利潤,老朱認為這樣,自己就能賺大錢了。
可是,朱元璋雖然捆住了商人的手腳,但商人還是會蹦躂的,今天找個隱蔽的海灣,明天找個不為人知的水道,偷偷做點買賣。
俗稱:走私。
大明海岸線很長,也沒設定查私緝毒機構,你老朱說禁,就禁得了嗎?
朱元璋禁了幾年,卻發現自己的市舶司越來越沒生意了,最讓朱元璋憤怒的是,自己還沒買到番香番貨,結果市場上竟然有大量番香番貨。
這就有些過分了,你們好歹是走私過來的東西,沒辦證,沒交稅,偷偷摸摸地交易下也就是了,可滿街都是,四處不缺,公然發賣,就有點過分了。
這不是打朱元璋的臉嗎?
老朱的臉是什麼樣子的?
是你們這些走私犯能打的嗎?
於是在洪武七年,朱元璋暴跳如雷,厲聲喊道:“給老子撤銷了所有市舶司,日後,寸板不得下海!”
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出現,很可能是老朱沒吃到貿易紅利,結果得了紅眼症的結果,他當時的心態應該是這樣的:
老子不做生意,也不讓你們做!
“寸板不得下海”的規定清晰明確,沒暗箱操作空間,查起來就容易了。
到海上看,只要是大明的人,大明的船,那好說了,抓起來辦就是了。
需要宣告一下的是,“寸板不得下海”只是針對大明,外國使臣乘船而來,是不會被幹掉的。
但這條禁令,並沒有澆滅走私商人的熱情,香料、珠寶、蘇木等番貨,一樣會出現在市場上。畢竟外國使臣也賣這些東西,我從他手裡買走,又拿出去賣,你朱元璋總不能殺我的頭吧?
你說我走私,講話要有證據啊……
朱元璋怎麼處置,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直至洪武十三年,這一年,胡惟庸被幹掉了,連帶著幹掉了很多人。
很多官員害怕,這整天掉腦袋跟切西瓜似的,幾百個幾百個的切,誰能受得了?
一些官員想跑路,結果被朱元璋給咔嚓了。
朱元璋擔心這些人跑到海外去,對於海禁查得更嚴,封鎖得更密,處置的也更為嚴苛。
三佛齊那個地方,人家就靠這點番貨番物改善生活了,朱元璋海禁,但他們也要過日子,於是派遣了很多人,去尋找新的走私路線。
開闢新路線是有風險的,很多人都被抓了,就是在這一年,出現了震驚大明與南洋的“三佛齊乃生間諜”案。
老朱把這些間諜都給幹掉了,死了一幫兄弟的三佛齊自然是不幹了,無論是原來的三佛齊國王,還是後來的走私商人梁道明,亦或是海賊王陳祖義,他們都很生氣,封鎖了東西海道,以報復大明。
好人生意難做,海賊行情看漲。
陳祖義能成長為大海賊王,估計也與老朱禁海太嚴有關。
禁止走私,管控太嚴,導致大明國內香料供應數量極少,價格自然也就貴比黃金。受利益驅動,很多牟利之徒,不怕犧牲,千難萬險,也要將走私進行到底……
到這個時候,朱元璋所堅持的朝貢之利,已經不夠他吃一頓飯的飯錢了,於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再次下令:
禁止民間使用番香番貨。
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如果想滷個菜,放點香料,做個紅燒肉什麼的,那是要犯法的。想要弄個薰香,如果是進口來的,那你要倒黴了……
從洪武三年開始,到建文元年,近三
十年的時間裡,大明禁絕了通商,入貢基本上也就區區幾個陸上國家而已。
理性地來說,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是失敗的,他想賺錢,最後錢沒賺到,他想禁走私,走私依舊存在,他想靖海,海賊更猖獗了……
現在,輪到朱允炆了。
朱允炆很清楚,寸板不得下海的政策不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