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給當時的山西人帶來了極大的情感創傷,但從中華文明的層面來看,山西人的遷移,是有功的。

正是受益於朱元璋的移

民政策,受益於興農、水利工程,中原之地才可以在短短三十年時間,有了人間氣息。

歷史上的“永樂盛世”可不只是朱棣的功勞,他老爹打下的底子是絕不容忽視與埋沒的。

朱允炆明白過來,原本憂慮陰沉的臉色,逐漸變得緩和,對鄭賜道:“太祖之功,在社稷與萬民。然江淮、黃河之地,終是重地,一旦發生水患,必會塗炭甚廣。著令各地,加強堤壩、河道、塘堰巡查,警戒雨情與水情,不可懈怠。”

鄭賜答應下來,但心中卻不以為然。

近十年來,也就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出過問題,這些年,倒還算平靜。

朱允炆看向戶部尚書齊泰,道:“催促地方,加快運糧至京師。此外,讓各地農水司局呈報屯糧狀況,不足無以抗災之地,報送各地布政使司,讓其優先協調。”

齊泰肅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猶然有些不放心,對張顯宗道:“朕希望你能去一趟淮安、宿遷、徐州、開封等地,探查黃河河道與周圍水道,若需整修,則聯當地衙門,先行徵調民力及早處置,一應耗費,可後續報送布政使司與朝廷。”

2k

張顯宗領命道:“臣遵旨。”

朱允炆起身,走向張顯宗,道:“此番要辛苦了,夏汛一定會來,朕將此事託付給你,莫要讓朕失望。”

張顯宗微微搖頭,施禮道:“臣必盡心竭力,為皇上分憂,明日一早便離開京師,前往淮安。”

朱允炆欣慰地看著張顯宗,道:“等你歸來,朕給你擺慶功宴。”

“謝皇上隆恩。”

張顯宗含笑行禮,與其他人一起退出武英殿。

朱允炆走出武英殿,看著夜空,總感覺心頭沉甸甸的,似有什麼事要發生。

經過兩日的篩選,楊士奇與姚廣孝從落罷試卷中,遴選出二十份,與之前三百份試卷放在一起,合計三百二十份。

完成了三場試卷評閱,便是試卷的排名與填寫草榜之事。

很多人的印象中,既然是排名,應該是從第一名開始吧。

可現實不是這樣。

排名之前,考試官先將所有試卷,用字號編定名次,然後填寫名次草榜,草榜填寫是從第十八名開始的,明中期調整為第十九名。

草榜一式三份,考試官一本,提調官與監試官各一本。

考官按照草榜之上的名次,調閱硃卷與墨卷,查對三場考試試卷,都不存在問題之後,則將硃卷與墨卷放在箱子裡,貼個封條做標記。

忙完這些工作之後的第二天,便安排主考官、監試官、提調官一起拆卷,以填寫正榜。拆卷也是從十八名(或十九名)開始,完成這些之後,然後拆各房卷首。

這裡的各房卷首,需要解釋下。

舉人三場考試,有《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浩表內科一道,試經史策五道。

把這些題的數量加起來,正好是十九道題。

評閱的時候,每一道題分一個房間去評閱,選出每一道題裡面的第一名,這就是前十九名。

至於一開始為什麼是十八名,可能是有一房不太重要,被忽視了……

在很多文章中,說明代科舉考試,其實就考第一場,即書經義這一場。

這其實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