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事,取不得。

若是知道還如此寫,那就是抵抗朝廷政策、抨擊皇上施政不當,主張糾正過來,繼續強化衛所制。

無論哪一種,這個人都無法跟上朝廷的變化。

方孝孺憂慮許久,終提筆寫下:“井底之蛙,不知時局,罷。”

對於衛所制的廢棄,方孝孺一開始是不支援的,但他也沒有直接反對,轉變之中的方孝孺,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他去的是沿海衛所,發現那些軍士,不是拿著鋤頭,敲打不可能長出莊稼的貧瘠土地,便是追趕著幾頭豬,如土匪狩獵,樂在其中。

這是一群農夫,他不是軍兵啊!

方孝孺有些心痛,找了衛所千戶,千戶一聽說是朝廷來的,便挺著大肚腩,一臉油膩地招呼著,為了表示其清貧,還特意準備了一桌樸素至極的飯菜。

感情吃青菜蘿蔔,也能如十月孕婦。

方孝孺看過最肥碩的千戶,也看過一般富態的百戶,還看到了骨瘦如柴的軍士。

這就是自己推崇的軍民一體。

現實,它根本就不像是書中說的那樣,不是說你平時種地,改天打仗,你就能衝鋒在前的。

就千戶與百戶的又粗又沉又喘的步伐,還衝鋒?

雄風估計都不振了。

方孝孺清楚自己錯了,書裡記載的世界,它有著太多的想當然,太多的自以為是。

現實,不完全是書中講述的那樣。

盡信書,不如無書。

人需要有自己的判斷,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認知與判斷這個世界。

方孝孺轉變了自己的態度,衛所制,只適合簡單的過渡與區域性的安置,絕對不適合長期與大規模的存在。

正是因為這種認識,方孝孺才落罷了這一篇錦繡文章。

空談誤國。

方孝孺忠於君皇,忠於大明,既然要選士,那就選出精英來!

秦淮河畔。

胡靖、王艮、李貫站在船頭,安靜的等待著,不多時,金幼孜與楊榮踏步而至。

金幼孜介紹道:“胡兄、王兄、李兄,這位是建寧府楊榮楊勉仁,勉仁兄,這三位是胡靖、王艮、李貫,他們皆是江西吉安府之人。”

楊榮肅然行禮,嘆道:“有人云,家有詩書,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士夫秀特,文章盛於江右。而江右之地,又以吉安府為最。如今得見三位,實乃是三生有幸。”

胡靖三人見楊榮舉止自然,頗有風度,且談吐之間,竟對江西之地頗為了解,不由頓生好感。

“楊兄,還請裡面上座。”

胡靖含笑邀請。

“不敢,胡兄請。”

楊榮推脫。

三讓之後,胡靖便進入船內,船家開船,泛河而行。

李貫滿酒,楊榮連忙起身,感謝之後,道:“聽聞東佳書堂便在江右,不知幾位可曾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