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道衍,我們比誰的預判更準(第2/2頁)
章節報錯
還說一旦如此行事,京城必然會陷入無糧可用的境地,到時候易子而食的慘劇將會重現人間。
一條鞭法還沒推行地方,先在朝廷遭遇了抵制。
這讓朱允炆很是頭疼,也徹底感受到了改革的阻力,這些頑固派,打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一條鞭法批的一無是處,甚至有官員說什麼,此法一行,必會引發天怒。
天怒沒怒,朱允炆不知道。
但地震是真的來了。
雖然震級不高,動靜不大,但畢竟感覺到了震感。
這下子,更給了官員發揮的空間,將一條鞭法與上天警告聯絡在一起,一定要讓朱允炆停止此法。
朱允炆好脾氣,也被激怒了。
丫的,地震咋回事,老子比你們這群白痴更清楚,竟然借地震攻擊一條鞭法,那就賞他們一條鞭,讓這些白痴拿著馬鞭,去邊塞放馬去。
一個月內,朱允炆先後調走了三十五位官員,比如跳的最兇的七品的監察御史劉勇,朱允炆表揚了他,然後大筆一揮,升任劉勇為六品宣撫僉事,任職地點,雷州府。
收到調令的劉勇,哀求皇上收回成命,並轉換立場,表示第一個擁護一條鞭法。
雷州府,可是廣州最南面了,遊過海,就可以到海南島釣魚了。
劉勇明顯是沒釣魚的愛好的,求關係,走後門,最後還是吏部尚書齊泰說情,朱允炆才收回了任命。
但其他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也比較硬骨頭,收拾行李,該去邊塞牧馬的去邊塞,該去沙漠挖沙子的去沙漠,該去海上過日子的去海上了。
事情一番折騰,朱允炆、內閣、六部多次闡述觀點,告訴百官一條鞭法的優勢所在,終於做通了百官的思想工作。
而此時,已經摺騰了一個多月了,一些地方的秋稅都開始解送了。
冬天了,不宜施行一條鞭法。
最終內閣擬定,通知地方,暫緩解送秋糧,準備在建文元年施行,同時自國子監遴選一批監生,組建專門負責監管一條鞭法的官吏隊伍。
被折騰的朱允炆,同時還需要負責新軍之策的問題。
正如金忠對朱棣說的,新軍之策最大的問題便在於是否具備持續性,若是新軍之策施行一半,突然中斷了,不施行了,那引發的問題將是嚴重的。
朱允炆不是蠻幹主義者,五軍都督府也都不是傻子,戶部的人更是精明,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以往年稅收來看,雖然中央財政銀兩隻有三百萬兩,但如果將穀物折算為銀兩的話,也還有一千萬之多。
在新軍之策只侷限於京營、北平府、山海關等地的情況下,支撐一年兩年完全不是問題。
加上朱允炆正在準備農業稅制改革,又授權北平先行試點商業改革,商業發展的潛力即將釋放出來,到時候,大明財政必會出現改觀,再將新軍之策推行全軍,也不算晚。
在雪中,走向後宮。
朱允炆喜歡雪,喜歡潔白無垠的世界。
漫天輕盈的雪花,如上天賜給世界的精靈,試圖以一己之力,改天換地。
馬恩慧見朱允炆冒雪而來,擔憂地迎入屋裡,安排人將炭火燒旺一些,吩咐侍女準備一些熱湯,才埋怨地說道:“雪雖小,無恙為大。這麼冷的天,皇上就應該待在暖閣,何苦跑到長安宮來。”
朱允炆抱著撲過來的朱文奎,聽著孩子稚嫩地喊著“父皇”,心中溫暖至極,對馬恩慧說道:“再不來,你不更埋怨?”
“臣妾埋怨什麼?”馬恩慧瞥了一眼朱允炆,從宮女手中接過衣服,走到朱允炆面前,說道:“換件衣服吧。”
朱允炆將衣服接過,放到一旁,嘆息道:“不用換了,坐下陪我說說話吧。”
馬恩慧抱起朱文奎,看著疲倦的朱允炆,乖巧地坐在一旁,關心地問道:“皇上,朝廷之事萬千,但也要勞逸結合才是。”
朱允炆點了點頭,說道:“朕只是不明白,他們都是飽學之士,明理是非,為什麼知道一條鞭法是對的,是好的,他們還要反對。為什麼對國家有利,對國民有利的事,他們還要橫插一槓,這些人,為官,是為誰當官的!”
“自然是為了皇上。”馬恩慧輕聲說道。
朱允炆微微皺眉。
馬恩慧見狀,連忙說道:“臣妾可說錯了?”
“不,你沒有錯,錯的是朕。”
朱允炆搖了搖頭,凝重地說道:“你點醒了朕,他們是為朕做官的,可朕要的是,他們為民做官,為大明做官!以揣摩聖意,政治投機為立場,不如以利國利民為立場!這些人,走錯了路。說到底,我們大明的教育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