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田賦之外,還有丁賦、差役。

朱允炆想要改變這一切,就必須改變農業稅的問題。

在大明初期,農業稅佔據中央財政的絕對大頭,商業稅基本上只能算零頭,抹掉都不心疼的那種。

想要改變農業稅制,可不是說兩句話便可以做到的事。

怎麼改變?

後世交公糧了幾十年,支撐著城市工商業發展,後來城市反補農村,時機成熟,便取消了農業稅,已經沒這個稅種了。

朱允炆能取消農業稅嗎?

敢取消嗎?

取消了之後整個大明的統治基礎就喪失了,不滅亡才怪。

可採取怎麼樣的方法來鬆綁農戶?

朱允炆想起了大明最偉大的政治家與改革家張居正,這個大明最牛的首輔,改革中施行的“一條鞭法”在後世歷史書中,有著相當高的評價。

而這個評價,擁有著一個鮮明的字眼:

劃時代!

明代之後,清朝延續了一條鞭法,後來又發展為了攤丁入畝。

“召內閣大臣,戶部尚書、侍郎。”

朱允炆下定了決心,將“一條鞭法”提前一百八十三年,搬上歷史舞臺。

一條鞭法的核心,便是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當一條鞭法擺放在內閣與戶部尚書黃子澄、右侍郎卓敬面前時,眾人半天都沒說話。

“皇上,如此制度,似有玄機,頗為奧妙,然而,臣不建議施行。”

黃子澄思索許久,才謹慎地說道。

朱允炆也沒想著讓這些人一下子就接受,便問道:“說說你的看法。”

黃子澄直言道:“其一,採取一條鞭法,未必可適用於全國。江南地土沃饒,物產豐厚,若以此折算,自是輕鬆。可江北之地,土瘠少產者眾,以此折算,是否偏頗?其二,一旦施行一條鞭法無法供應財政,另增徭役賦稅,是否有害於民?”

“其三,以穀物折算為銀子,自是省卻不少麻煩,然而農民沒有銀子,只能在繳稅之前,去找商人兌換,一旦銀價被蓄意提高,銀貴谷賤之下,民如何安生?”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沒發現這個傢伙對於搞經濟還是有點見識的。

解縉搖了搖頭,起身說道:“皇上,剛剛黃尚書所言句句有理,然而在臣看來,一條鞭法,利大於弊,應該施行。”

朱允炆看向解縉,點頭道:“說說吧。”

解縉直言道:“一條鞭法,綜田賦、徭役、雜徵為一體,可避底層官員反覆徵收,多次盤削,有利於降低民戶負重。我大明役銀編審主要為裡甲,裡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問題十分突出,而採取此法,則可可緩解該問題,對農田之業而言,是有好處的,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