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朱允炆與寧王的“殿中對”(第1/3頁)
章節報錯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於大寧。
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幽燕重鎮。
朱元璋將如此重鎮交託朱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蔡東藩老先生在寫《明通鑑》時,有這麼一個評價:“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換言之,在蔡東藩的判斷中,朱棣這樣的陰謀家與造反派,只是善戰之輩,而寧王,才是足智多謀的人。
事實上,直接解讀文字是片面的。
在“善”字之外,還夾雜著其他本事。
寧王不僅智略淵宏,而且驍勇善戰,數次與其他塞王聯合出擊,威鎮北荒。
控弦八萬,戰車六千!
這便是朱權的實力!
要知道,這八萬,指的可是八萬騎兵!而這些騎兵,又是以蒙古人為主形成的僱傭兵,即大名鼎鼎的朵顏三衛,其戰鬥力可謂是冠絕大明!
偏殿。
寧王朱權施禮之後,朱允炆含笑,安排雙喜等人出去,然後坐了下來,對朱權說道:“寧王叔,臨別之前,朕特意將你召入宮中,是有一些事不放心,希望寧王叔幫朕一把。”
朱權今年只有二十歲,面容白皙,長鬍須,頗有儒雅之風,見朱允炆說話平和,沒有皇帝的架子,也放鬆了下來,輕道:“皇上之事,便是大明之事,便是臣下之事。但凡皇上所託,臣不敢不行。”
朱允炆端著茶碗,微微品了下香氣,說道:“不知道寧王叔,如何看燕王?”
朱權猛地一驚,看著平靜的朱允炆,暗暗警惕起來,說道:“燕王為帝國北方柱石,即有謀略,又有膽識,擅兵事,縱橫馳騁,鮮有敵手。”
“呵呵,這個評價,很是中肯。可越是如此,朕越是不安。”
朱允炆拿出了李景隆寫的那份秘報,朱權躬身接過密報,回到位置上,展開一看,臉色頓時變得蒼白。
李景隆雖然將重點放在了朱棣身上,甚至是牽連著徐輝祖,但同時也捎帶了自己啊!
這個叛徒!
竟然出賣自己與燕王!
李景隆啊李景隆,從今以後,老子與你勢不兩立!
還能說什麼!
朱權連忙跪下,喊道:“皇上,臣絕無二心,此乃李景隆攀陷之言……”
“沒有說你,朕說的是燕王。”
朱允炆沉聲問道。
朱權此時哪裡還有心思關心燕王,再言道:“皇上,臣最近有些身體不適,想要留在京師尋醫問方,至於大寧,還請皇上另選良將……”
自保的最好方式,就是待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
在大明,距離增加不了美,只能增加猜忌。
萬一自己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時候,哪位大臣說自己擁兵自重,勾結五軍都督府,意圖不軌,那自己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啊。
易藩,堅決易藩!
朱權惶恐不安。
朱允炆上前,將朱權扶了起來,笑著說道:“寧王叔,若非信任你,朕如何會將此密報拿出來?寧王叔在大寧的所作所為,朕是清楚的。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