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要走了道衍!

所以,他準備在北平府施行新軍之策!

他到底在做什麼?

朱棣嘴角滿是苦澀,明白了!

朱允炆在用兵法,想不戰,而讓自己屈服!

好厲害的朱允炆,好厲害的建文帝,好厲害的侄子!

家宴結束,眾藩王紛紛離去。

朱棣回到燕王府之後,將家宴中的事告訴了朱高熾、朱高煦等人,問道:“你們怎麼看?”

朱高煦憤然而起,說道:“父王,定然是那李增枝背叛了我們!當時丘福便把守在外,絕不可能有外人聽到室內聲音。除了李增枝與父王,沒有人知道密談內容!”

“現在追究是誰背叛,還有意義嗎?”

朱高熾瞪了一眼朱高煦,然後對朱棣說道:“父王,為今之計,便是迎合聖意,靜候機會。從皇上召道衍入京,到新兵之策落在北平府,再到中秋家宴暗示,說明皇上已知悉我等心思,只不過礙於沒有明確的證據,所以才屢屢敲打。”

朱棣自然明白這一點,嘆息道:“依你之見,如何迎合聖意?”

朱高熾嚴肅地說道:“表忠心。”

朱棣瞳孔微微一縮,這三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難了!

在京城表忠心,說幾句話,做做樣子還好說。

可回到北平府之後如何表忠心?

無外乎放棄兵權,或削弱兵力,或引入新兵之策,可任一種,朱棣都不能選!

自己要做的大事,沒有兵怎麼可能成功!

朱高煦並不贊同自己大哥的看法,說道:“父王,不如我們返回京師,樹起大旗,依父王的號召令,北平府諸衛,必然紛紛響應,到時候我們便手握十萬兵馬,只要說服寧王、谷王、代王、便可以控制北直隸大部,到時候揮軍南下,攻克濟南、徐州,揚州,必可一舉拿下南京!”

“弟弟,你似乎忘記了,在北平府周圍還有四十萬大軍!”

朱高熾厲聲反駁。

朱高煦冷笑道:“四十萬大軍又如何?沒有良將,兵再多,也不過是廢物。平安、瞿能雖有些本事,但還不是張玉、朱能的對手,何況父王百戰,威名赫赫,誰人敢應戰?”

朱高熾憤怒地喊道:“你太過天真了!此時的北平防務,應該已完全掌控在平安手中!平安又是一個有手段的人,聽聞皇上還給了他們任命軍官的權力,一旦換上他自己的人,誰會聽從我們的指揮?”

“就算是我們控制了北平府,新兵之策在我們抵達之前必然施行,你認為諸衛會冒死作戰,還是享受新軍福利?!若沒有這些人,我們哪裡來的十萬兵馬!”

“再說了,匆促起事,糧草、馬匹、兵器尚未到齊,如何行事!難道說要吃百姓嗎?沒了百姓的支援,我們能走多遠?建文帝手握天下,豈會坐視我等不管?”

朱高煦剛想反駁朱高熾,朱棣拍案而起,喊道:“夠了!”

朱棣眼神中透著不甘,說道:“此事,回藩地再議。”

武英殿。

朱允炆並沒有醉臥不起,而是翻看著各地奏摺,值得慶幸的是,這段時間並沒有什麼大事件,稱得上是國泰民安。

雙喜走了過來,稟告道:“皇上,御馬監鄭和來了。”

朱允炆微抬眉頭,讓雙喜請來。

鄭和入殿,施禮之後,說道:“皇上,龍江船廠確實可建造遠航大船,只不過船匠數量依舊太少,若想打造大船,形成規模,恐需數年之力。”

朱允炆微微點頭,說道:“朕已下令,調集船匠,同時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設定船廠,調全國之力,打造遠航船隊。曹國公南下,也是為了造船做準備的。”

鄭和連忙說道:“皇上思慮周全,臣已無問題,三年後,便可遠航!”

朱允炆皺眉,三年時間,是有些長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