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兵之策與商業之困(第2/3頁)
章節報錯
鐵鉉將文書收了起來,嚴肅地茹瑺,說道:“此事,還需與魏國公商議。”
“魏國公?只有魏國公?”
茹瑺吃了一驚。
鐵鉉看著茹瑺,也陡然明白了過來。
按理說,皇上雖然信任魏國公徐輝祖,但也不應該嫌棄曹國公李景隆才是,但皇上,竟絲毫沒提起過李景隆。
這意味著,李景隆並不得聖心。
鐵鉉微皺眉頭,說道:“我等遵聖上旨意便是,至於其他,那並非我兵部可以過問。”
五軍都督府的明爭暗鬥,還波及不到兵部。
鐵鉉並不想參與其中,只想儘早細化新兵之策,訓練京營大軍。
武英殿,偏殿。
朱允炆按照記憶,將世界地圖簡單地繪製了一番,看著南美洲的方向,目光又轉向了歐洲方向。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大概去世了幾十年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還在繼續。
英法百年戰爭應該還在打吧?
歐洲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再過幾十年,大航海時代便會拉開帷幕。
留給大明的時間,並不多了。
朱允炆清楚,若是不重視海軍,不重視航海,四百多年後,中國便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那時,外國人在中國的大地之上,燒殺搶掠,為所欲為!
這樣的歷史,朱允炆不想再讓它發生。
只是,想要遠航可不容易。
一個最大的因素,便是缺錢。
朱允炆去過內庫,裡面東西雖然充盈,但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
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內庫是皇帝私有財產,嚴格來說,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因為在朱元璋時期,老朱想著,天下都是老子的,還需要設定私房錢不成?
畫蛇添足!
“人君以四海為家,固天下之財為天下之用,可以公私之別?太宗,宋之明君,亦復如此!”
這是朱元璋的原話。
對於,朱元璋認為,宋朝滅亡與皇室設定內庫,將國家之財用於“私財”有關。
所以明代初期的內庫,實際上是國庫。
但朱元璋設定了內庫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加上朱元璋沒學習過經濟學,動不動就印刷鈔票,還不與黃金白銀掛鉤。
到了朱允炆時期,國民經濟已經有些糟糕了。
朱元璋在後期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比如官員的俸祿上,便從祿鈔與祿米,調整為了祿米一項。
沒辦法,鈔票不好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