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衍獻計燕王,國子監的生活(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棣抬頭看去,只見一位枯瘦老僧,身披黑條淺紅袈裟,雙手合十,站在門口。
“道衍師父,快請坐。”
朱棣連忙起身,雙手合十還了一禮,安排道:“如今暑熱難當,往返於府邸與慶壽寺之間,頗有勞累吧?不妨在府邸中暫住一些時日?”
道衍感謝道:“多謝王爺,只是貧僧已習慣了慶壽寺禪房的安靜,這點暑氣,還不算什麼。”
朱棣瞭然,也不再寒暄,安排人奉茶,便端坐下來,輕輕啜著茶,思索著如何開口。
道衍不急不忙,一手捏著佛珠,似乎陷入了沉思,安靜的看著朱棣。
朱棣雖然清楚道衍的底細,但依舊看不穿眼前之人。
他原名姚廣孝,蘇州長洲人,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雖是佛門中人,但道衍卻不拘於一家,不僅對儒、釋、道十分精通,便是星象、八卦、相術、兵法等,也知之甚多。
兩人相識,那是在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馬氏去世時。當時朱元璋詔選高僧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僧人司宗泐推薦道衍,侍於燕王。
道衍認為朱棣有帝王之相,談吐不凡,且文武兼備,度量恢廓,便下定決心,追隨朱棣。以“奉白帽藩王”,成為朱棣所信賴之人。
後來,道衍到了北平,朱棣讓其成為了慶壽寺住持,引為心腹,若遇大事,必會與之一起商議。
在朱棣奔喪不成,返回北平之後,道衍便找過朱棣,提醒朱棣,建文帝有意削藩,很可能會對自己動手,並以“朝廷忌憚”為由,力勸朱棣“早做準備”,同時“打探虛實”。
朱棣深以為然。
只不過,當下朝廷突變風向,讓朱棣一時之間,拿不清楚朝廷態度。
“京師裡的訊息,師父應聽聞了吧?”
朱棣開口打破了沉默。
道衍止住了佛珠,緩緩說道:“有所耳聞,不知虛實。”
朱棣嘆了一口氣,說道:“應該是真的,只是,本王拿不準朝廷態度,不知此行,是兇是吉。”
道衍沉思稍許,說道:“王爺,若朝廷真的召王爺入京,依本僧看來,未必有風險,或許,還是機會。”
“哦?”
朱棣眼神一亮,看著道衍。
道衍分析道:“聽聞京師之中,皇上召王爺入京與裁軍十萬的訊息,早已是路人皆知。若是此事屬實,這便是告訴了天下人,皇上並無意削藩,起碼,當下不會削藩。”
朱棣看著道衍,沉聲問道:“為何如此說?”
道衍嚴肅地說道:“其一,若是皇上借諸藩王入京奔喪,強行扣留,一力削藩,必會讓天下人心膽寒,也會讓邊塞諸將擔憂,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兵變。”
“其二,皇上裁軍十萬,明顯不是削藩前兆。若行削藩之策,最核心的便是強幹弱枝。皇上如今尚未弱枝,卻先一步弱幹,可見其意在民生,並非為削藩做準備。”
“其三,京師之中並沒有傳來削藩的準確訊息。雖然齊泰、黃子澄屢屢進言,但皇上卻不為所動,可見,皇上尚未拿定主意。”
“其四,最重要的一點,王爺在京師中的舊部與人員,並沒有傳來警訓,也沒有京軍調動的跡象。”
道衍慎重地分析著。
朱棣聽得連連點頭,但依舊有所擔憂地問道:“若皇上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削藩,如何是好?”
道衍嘴角微微一動,說道:“王爺前往京師,若行一事,必然無憂。”
“哦?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