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慧疑惑地看著朱允炆。

朱允炆並沒有解釋什麼,伸手抓著馬恩慧的手,說道:“內宮這邊,就交給你了。從今日起,朕需要專心經營朝堂了。”

馬恩慧臉有些微紅,朱允炆竟然當著那麼多宮女太監,拉著自己的手。

“皇上請放心。”

馬恩慧低著頭說道。

朱允炆看著羞澀的馬恩慧,輕輕一拉,吻過馬恩慧的眉心,便鬆開了她,帶著一臉憋笑的雙喜等太監離開。

翌日,奉天殿,朝會。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看著滿朝文武,目光中充滿了鬥志。

這裡面有些官員朱允炆是認識的,但一些官員,就算是記憶中,也找不出名字來。

中樞人員還是認得出的,禮部尚書陳迪,戶部尚書鬱新,刑部尚書暴昭,吏部尚書張紞,工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茹瑺。

兵部侍郎齊泰,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翰林院侍講方孝孺,解縉,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長興侯耿炳文等一批重臣也沒有缺席。

這是朱允炆熱孝期間第二次臨朝,上次,還是登基時。

朱允炆思索了很久,認為自己一沒有朱元璋的龍精虎猛,可以一天處理幾百件事;二沒朱元璋的霹靂手段,查出來就殺,殺錯了也沒關係,還能多殺幾個;三沒有過高的智慧,可以掌控百官;四無法忍受沒有業餘活動,沒有片刻休閒的緊湊生活……

總而言之,朱允炆是做不到朱元璋那樣,可以直管中樞六部,事無鉅細,事事親躬。

朱元璋不喜歡丞相分權,透過“胡惟庸案”裁撤了丞相,將所有權力收攬於自己一身,但朱元璋低估了丞相的作用,也高估了自己的精力。

幾乎每一天都有兩百多份奏摺送入朱元璋手中,涉及批覆的事件更是不低於四百件。

縱然是朱元璋放過牛,打過仗,體格好,也經不起如此天天熬,最後不得不妥協,從翰林學子中挑選了一批人,幫助自己審閱奏章。

而這些翰林學子,便類似於朱元璋的秘書,實際上,這也是明代內閣的雛形。

朱允炆不想發出“朕見過凌晨三點皇宮”之類的話,決定將內閣推行出來,代行丞相權,自己握著最終的決策權便可。

內監宣讀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承運以來,馭批國事,頗感萬事繁雜,精力無法兼顧。唯恐差池之間,貽誤國民,無顏於太祖。幸賴眾卿家輔佐,朝綱整肅,萬民歸心。”

“朕及冠之年,政務經驗不足,當以賢臣為師,齊心公治乾坤。朕素聞戶部尚書鬱新、吏部尚書張紞,翰林侍講解縉,皆為大才,有治國之能,特敕鬱、張、解三人為大學士,內閣閣臣,參政機要。”

“改文華殿為內閣院,中樞六部、十三省一應奏事,皆由通政司遞送內閣,內閣閣臣審閱批註,報送御前。朕加印之後,發至通政司,傳至中樞六部、十三省。”

古代宰相,存在著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

而內閣制度,便是將議政權分給內閣,將行政權分給六部,皇上自己掌控最終的決策權。

內閣丟擲,眾官員震驚不已,面面相覷,一時之間有些麻木。

朱元璋廢掉了丞相,但新皇上,這是一口氣弄了三個丞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