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阿烈:我不想當皇帝(第2/3頁)
章節報錯
又蒐羅天下美女充作後宮,沒有半點名君之相,好大喜功,雖有小聰明卻非常固執,聽不進諫言,還偏偏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天命所歸,盲目樂觀。
結果短短一個月時間,就弄得民怨沸騰(這個應該是有人故意煽動,同時各地方官員故意放任的),導致天下反賊四起,許多封疆大吏故意放任下面的盜匪做大,還有一些封疆大吏宣佈倒向六皇子。
夏其烈畢竟年輕,經驗不足,既沒能勸誡好三皇子——當今皇帝,也沒能彈壓好下面。
結果大好局面逐漸喪失,六皇子帶著二十萬大軍進逼京城,宣佈三皇子為叛逆。
連場大戰後,新皇心生怯意——而且確實外無援軍,原本有可能成為援軍的地方勢力很多都被他得罪完了。
於是他又帶著他的草臺班子倉惶逃離京城。
夏其烈自然也只能憋屈地跟著出逃。
好好的正統政府,變成了流亡政府,這找誰說理去?
夏其烈想來想去,自己雖然做得不夠好,但也沒犯什麼大錯。
一手好牌打成這樣,關鍵還是因為豬隊友。
那就換隊友吧。
於是在逃亡路上,夏其烈痛下決心,做出了一些調整。
比如,新皇一不小心,偶感風寒,然後臥床不起,情況急轉直下。
不久就一命嗚呼。
可憐這位三皇子,登基不過一個多月,還沒好好享福呢,就病死了,臨死前傳位給他的十四弟,也就是昭嫦公主同父同母的胞弟。
隊伍逃到夏府的地盤,才停止逃亡的腳步,開始整頓。
這個十四皇子,還不到十歲,根本不可能讓這樣一個小孩來決策。
於是作為這個流亡政權的大司馬,夏其烈自然手握大權,與幾位大佬分庭抗禮,對這個新生的小朝廷進行清洗。
清洗掉反對者。
當然,這場清洗不是很殘酷,至少比起三皇子剛登基時的清洗,要仁慈得多。
反對者中,有的本就是屬於三皇子的嫡系,這種都在清洗之列,或殺或關,並不禍及妻兒。
也有些文臣和將領,並非對三皇子忠心耿耿,而是忠於皇帝、忠於正統的,覺得三皇子死得不明不白,反感夏其烈的行事。
對這種,夏其烈一般是奪權之後給個閒職,或是驅逐,並不殺傷其肉體。
總之一番整頓後,小朝廷穩定了下來,很快開始北伐。
由於夏府本身實力強大,盟友不少;加上其實天下還是有不少野心家,並不希望國家迅速統一,更想看到兩個自稱正統的新皇帝打來打去,方便他們火中取栗。
所以北伐非常順利,其過程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
許多縣城,都是傳檄而定。
就算遇到比較強硬的抵抗,也能一路平推過去——關鍵是夏府麾下的修士太多了。
哪怕夏其烈本人,以及他那幾個勉強算得上高手的兄弟姐妹沒有親自出手,僅僅只是一些練氣、築基境界的低階修士出手。
哪怕這些低階修士不直接在戰場上出手,只是刺殺一下對方守城的關鍵人物,燒燬敵方糧草,或者僅僅只是用惑心術蠱惑幾個內應,都能讓戰爭變得輕鬆許多。
所以,十四皇子這邊,以比倉惶逃跑時慢不了多少的速度,再次殺向京城。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不少投機分子,開始和夏其烈身邊的人頻繁接觸。
他們不滿足於現在的格局,想要在權力蛋糕中瓜分更大的一塊。
而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洗一次牌,是最快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