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站在鎮倭城的城牆上,看著東洋新城裡那些密密麻麻的俘虜,不由微微皺起了眉頭。

卡黎尼奧走了,荷蘭人再次入侵的事情貌似也不足為慮了。

不過,他並不打算就此離開九州島,趕回本州去。

因為他感覺自己去不去本州島前線都差不多。

戚金和曹文詔等將領那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領兵作戰的經驗那是相當的豐富,戰場上他們基本不會犯什麼錯。

神機營和神武營將士那也是士氣高昂,只要軍功獎勵沒問題,那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至於統籌指揮,兵部尚書盧象升那可是專門鑽研過兵法的,而且直接上戰場率軍作戰都沒問題,比起他來只強不弱。

也就是說,他在不在前線指揮其實沒多大區別。

這後方就不一樣了,很多事他都是能拖就拖,根本就沒處理好。

以前,他是一門心思撲在前線,只想著趕緊推進,儘快滅了東瀛,後方的事他都是儘量先拖著。

其實,他這是有點捨本逐末了。

有句俗話說的好,“打天下易,守天下難.”

以大明現在的武器裝備水平和強盛的國力,擊敗德川幕府或者說滅了東瀛真不難。

可以說,出雲國一戰之後大局就基本上定下來了,東瀛也沒有什麼翻盤的可能了。

但是,想要守住東瀛或者說掌控東瀛,讓東瀛真正變成大明的領地,卻沒這麼容易。

現在這後方的事情是越來越多了,很多問題他還一直拖著沒有解決呢。

比如,倭寇俘虜的問題。

他們俘虜的倭寇可不是一點點,光是九州島之戰他們俘虜了十多萬倭寇,再加上運送過來的四國島俘虜,這會兒九州島上的俘虜都達到二十餘萬了。

還有本州島那邊,長州藩之戰和出雲國之戰他們就俘虜了十多萬倭寇。

也就是說,這會兒他們俘虜的倭寇全加起來都三十多萬了,就快趕上神機營和神武營大軍的數量了。

這會兒本州島的俘虜是一股腦全拉石見銀礦去挖礦去了,暫時是不用管了。

其實,那也不算處理好了。

只是這挖礦是個長期的事情,一年兩年甚至十年八年都不用擔心那些俘虜會沒活幹。

這九州島和四國島的俘虜就不一樣了,他們真快沒事幹了。

因為東洋新城都快完工了,甚至九州的九個衛城也快完工了,修完這些又讓人家去幹什麼呢?

難道全拉去挖礦嗎?

那是不可能的,石見銀礦就那麼大地方,十餘萬俘虜塞進去就已經有點擠了,再塞二十餘萬進去那必定擠的水洩不通,根本就不用挖礦了。

再說了,他也不能一直讓這些俘虜這麼無休止的幹下去。

人家一旦看不到希望了,會怎麼樣,可想而知。

反正都沒希望了,那還不如豁出去反了!

一般人都會如此想,更何況是倭寇!

也就是說,他如果讓人家看不到任何希望,那就麻煩了,以後肯定會有無盡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