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 木牛流馬(第2/3頁)
章節報錯
他一溜煙跑下船,抱住自己寶貝兒子親了幾口,隨即便對著湧上來的親信一揮手,吆喝了幾句,這事便算是交待好了。
不一會兒,那些親信便搬出斛鬥和籮筐什麼的在碼頭兩邊整整齊齊的排布開來。
老百姓怎麼把糧食送過來呢?
一個人最多也就能挑個百來斤吧,一石糧那都不止百來斤啊!
泰昌想了好一陣也沒想明白,老百姓怎麼把這六十萬石糧送過來。
要知道,這裡總共也就三萬多老百姓,而能挑得動百斤重擔的估計還不到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六十萬石糧一萬青壯最少得來來回回挑上幾十趟。
一兩天時間內挑著重擔跑幾十趟,這不把人累死啊!
他正在那裡好奇呢,離得最近的老陳頭已經帶著一幫青壯推著糧食歡天喜地的跑過來了。
原來這些人都有車!
他們推的都是獨輪車。
所謂的獨輪車就是前面一個輪子,後面兩個把手,中間幾根橫擔,用來擺放貨物。
這種獨輪車利用了槓桿原理,大部分載種都在前端的輪子上,後面推車的人並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只要推習慣了,幾百斤重的糧食都能推著在田間小路上飛奔。
這獨輪車的設計著實巧妙,根本就一般人能想出來的,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這獨輪車就是諸葛亮設計的木牛流馬。
宋朝的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就提到:“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當然,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還有很多人認為木牛流馬是能自己走動的自行機構,而獨輪車最多算是木牛流馬的一部分,也就是木牛那一部分。
宋朝的陳師道在《後山叢談》中就提到:“木牛者獨輪車也,流馬者四輪車也。”
這種說法應該是最貼近於事實的。
因為《諸葛亮集》中關於木牛流馬的記載是這樣的。
木牛者,方腹曲頭......,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
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
這就說明,木牛和流馬不是同一種東西,而諸葛亮對於木牛的描述跟獨輪車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獨輪車到底是不是木牛流馬中的木牛這個還有待考證。
總之,獨輪車拉東西著實省力,不說載一歲糧而人不大勞,推個幾百斤跑幾里路還是不會覺著累的。
泰昌一看這獨輪車瞬間便明白了,有了這東西,上萬青壯只需跑個兩三趟便能將六十萬石糧食給送過來了啊!
他眼看著跑最前面的老陳頭都兌換完了,連忙疾步走下去,站碼頭上招手道:“老陳頭,好久不見啊!”
老陳頭聞言,拎著兩包剛兌換好的東西屁顛屁顛的跑過來,激動的道:“哎呀,黃大當家的,好久不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