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晚報》是在便士報野蠻生長的1842年創刊的。由於種種原因,它已經無法與同期誕生的《新約時報》、《世界報》、《太陽報》抗衡,日銷量只有區區二千五,幾乎已經到了要退出市場的邊緣。

而晚報的所有人,戈登·貝內特先生的注意力也從報業轉向了地產行業,他給肖恩提出了一個很合理的價格,包含第一個月的人員工資、辦公室、印刷廠租金,總計5500紐元——貝內特先生的這個報價近乎於白送了。而之所以會如此優惠是有原因的:由於銷量低迷,報社連月虧損,接手就是一項負資產……即使貝內特先生想要賣個好價錢,在報紙行業競爭飽和的當下也不太可能了。

在肖恩出現之前,唯一提供給他的選項是賣給趾高氣揚的《太陽報》,但由於對方輕蔑的態度,貝內特先生拒絕了那次交易。

在參觀了晚報的編輯部以及印刷廠,確定除了報紙銷量之外,這是一筆不錯的交易之後,肖恩同意了價格,當天就完成了合同的簽署和交易。

在位於花園大道的《晚報》總部,與貝內特先生一群告別,肖恩忽然意識到一件事:此刻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小記者,而是一家擁有自己報社的新聞人了……

·

交易完成之後,肖恩的手頭只剩下了接下來數月的生活費。

但是,一個月之後,他將要支付下個月的辦公場地租金、電費、材料費以及三十二名員工的工資和補貼等,總計4800紐元(租金通常按年支付,不過肖恩透過貝內特先生說情,場地方同意了肖恩接手半年內按月支付租金)。

日均2500份的銷量,單份售價4美分,每月的收入只有3000紐元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報紙的銷量沒有提振的話,肖恩每個月要虧損1800紐元。

這也是為什麼鮮少有人接手《新約晚報》,導致貝內特先生只能以一個比較低的價格轉手的原因——比起那些收支平衡的報社,收購《晚報》的風險太大了。

但對於肖恩來說,銷量卻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在擔任記者期間,他一直都保持著閱讀各家報紙的習慣。

將銷量萎縮的報紙和那些大報對比,他太知道這些報紙出了哪些問題了。

對於肖恩來說,他就像看著一個個蹩腳的獵人拿著並沒有問題的獵槍,由於自己錯誤的瞄準,而一槍槍打空……

之前在一邊“乾著急”的肖恩要做的,只不過是接過其中一把獵槍而已。

對於他來說,只要“接過獵槍”他就“不愁吃穿”。

眼前的虧損,只是暫時現象。

一身本領的舞者,哪怕他選擇的是一個眼下冷清的舞臺,他也有信心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在他的眼裡,除了硬體條件外,《新約晚報》已經是一份病入膏肓的報紙了。

如果不將辦報理念徹底改變的話,那麼已然可憐的銷量只會進一步滑落。

所以,在接手之後,肖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晚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想要將一份日薄西山的便士報挽救起來,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著很多的挑戰。

不過,已經有了一些想法和靈感的肖恩卻對此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