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處置(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其實差不多猜得到父親的想法,但也沒什麼異議。
的確,正如李世民猜測的那樣,李淵既然起了易儲的心思,甚至私下都已經對李世民有所承諾,那就不會輕易改變,但這不意味著,李淵想把事情鬧大。
如果在信使去長安的同時,秦王也遣派人手,說不定劉弘基、黃君漢、李世績三位秦王嫡系會鬧出什麼事來,搞不好真把謀反的帽子扣在了太子頭上……那樣的話,被逼入絕境的太子會幹出什麼事來,是誰都無法預料的。
雖然最後的結局肯定是被剿滅,但事情肯定會被弄得很大,十成十會被記在史書上……李淵絕不希望自己被後人評價類漢武帝,更不希望太子被評價類劉據。
前漢武帝年間,太子劉據就是在漢武帝避暑甘泉行的時候,幾乎是被逼著起兵謀逆,最終兵敗身死,要不是留了個孫子躲在牢裡,險些子嗣斷絕。
這才是李淵決定讓李善出面節制大軍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李善在軍中的威望,手中也有不少有爵位在身的親信將官,能夠掌控大軍,管束李世績、黃君漢這些秦王嫡系。
另一方面在於李善始終保持中立的立場……至少在李淵看來,李善完全沒有做其他事的動機和理由。
李世民心想,父親希望儘量以平和而迅速的方式平定這場風波,李懷仁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自己要不要透過凌敬、蘇定方與李善通個氣呢?
還是算了吧,就如今的狀況,多做不如少做,動不如靜,萬一被發現了,那就說不清楚了。
那邊崔信已經一揮而就,李淵親自取來看了遍才示意中書令楊恭仁蓋印,然後繼續道:“崔卿再擬詔,召太子至仁智宮覲見。”
“是。”
這並不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魏徵說的一切,為太子辯解的一切,都需要太子李建成親自趕到仁智宮這個舉動來證明。
李淵看了眼魏徵,繼續道:“擬詔,召寧州刺史韋雲起至仁智宮覲見。”
“是。”
還是信不過太子啊,這是怕太子遣韋雲起附逆……魏徵面無表情,外人不知道,他身為太子心腹幕僚還能不知道嗎?
韋雲起壓根就算不上東宮一脈,不說其他的,僅僅其與裴寂之間有仇,就決定了太子不太可能接納……反正韋雲起兩個兄弟都在東宮門下。
韋雲起與東宮的關係,大致可以類比李道宗與秦王的關係,誰上位都行,誰上位就聽誰的,我自個兒是不會摻和進去的,但如果是自己略為偏向的這一方上位,自然是樂見其成。
“召坊州刺史楊文幹覲見……”李淵說到這頓了頓,畢竟楊文幹是太子心腹,在這種關鍵時刻,在自己到現在還沒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的情況下,需要找個合適的人去召見楊文幹。
在心裡盤算了下,李淵看向柴紹,“三胡把齊王府的人都帶走了?”
柴紹點點頭,“齊王攜至仁智宮共百多侍衛,數名幕僚,均昨日隨軍。”
“宇文韶也隨軍……”李淵想了會兒,“命司農少卿宇文穎傳召楊文幹至仁智宮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