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富陽侯(第1/2頁)
章節報錯
現場除了朱棣和金純,一群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金純看著眼前的一切,長吁了一口氣,幸虧秦睿及時提醒,否則湖廣、四川的百姓又得遭一次災難。
朱棣也鬆了一口氣,火災被滅在剛起火時,損失不大,罪己詔不用下了。
但在一個崇尚迷信的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深蒂固,遇上雷擊三大殿這種事,態度總要有的。
次日,朱棣下旨,通令文武百官,"朕躬膺天命,祗紹鴻圖,爰仿古制,肇建兩京,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華蓋殿遭雷擊,朕心惶懼,莫知所措。下厲於民,上違於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慼是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庶圖悛改,以迴天意。欽此。"
意思很簡單,雷擊華蓋殿,可能是我決策失誤造成的,以致"天怒人怨",上天降下雷霆之怒,來提醒我的。文武百官都是輔佐自己的,大家休慼與共,如果我有什麼錯誤,大家提出來,我改。
朱棣的本意很明確,畢竟雷擊的事情發生了,總得對朝野上下有個交代、有個姿態,用來平息朝野的議論紛紛。
大家都是聰明人,皇帝就這麼一說,文武百官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打卡就上班打卡,誰還能真上奏指責朱棣的不是?這不是茅房裡打燈籠,照屎嗎?
還別說,真有人膽大的人,禮部主事蕭儀給朱棣遞上了一個奏本,很直白地講了"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所以上天震怒,降下示警。
看了蕭儀的奏本,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朱棣之所以生氣,是因為蕭儀把這件事和遷都聯絡起來。
這個先例不能開!遷都是朱棣定下的國策,決心之堅決任何人都擋不住,包括太子朱高熾,都反對遷都北平,然並卵!
南京花團錦簇、氣候宜人,又有豐富的物產,還有十里秦淮河畔,活得多滋潤。北平這地方,冬天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物資又奇缺,連個聽曲消遣的地方都沒有,這是很多久居南方的官員不能忍受的,所以時不時有人建議回遷南京。
所以,朱棣準備拿蕭儀的頭顱,來堵住這些官員的嘴。
朱棣下令錦衣衛將蕭儀抓進大牢,以"謗君之罪"砍頭處死,並在朝會上發出了"彼書生之見,烏足以達英雄之略哉"的怒吼,讓文武大臣看到了朱棣的決心,將遷都的議論畫上了句號。
秦睿才不會管蕭儀的死活呢!他心裡很明白,帝王是一種很喜怒無常的生物,看不慣也得忍著。
朱棣的事上能忍,但有些事、有些人就不能忍。
比如眼前這個人,富陽侯李茂芳。李茂芳,富陽侯李讓之子。
李讓是永樂皇帝的鐵桿支持者,李讓的父親是留守左衛指揮同知。朱棣起兵造反時,李讓就跟隨朱棣東征西討。
建文帝派人去招降李讓,告訴他,只要李讓前來,一切罪責全面,饒恕他的親族。沒想到李讓也是一狠人,直接回絕了勸降的人。結果建文帝一怒,殺了他父親,將他家財產全部沒收,姻族或被殺、或被流放,可以說是慘、慘、慘。
好在,朱棣沒有忘記他,永樂元年,朱棣封李讓為富陽侯,食祿千石,掌北平行部事,並將自己的嫡親閨女永平公主下嫁李讓。
結果在第二年,李讓扔下了永平公主一命嗚呼了,李茂芳是遺腹子。
李茂芳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朱棣的嫡親外孫,公主之子,富陽侯的繼承者,還有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的親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