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疙瘩老夫也喝過,為什麼加了土豆之後,更加鮮美了……”

“這玉米麵粥,香氣撲鼻,濃香四溢,入口之後綿軟可口……”

每個人品嚐完後,都會或多或少的評價一下,然後進入鄭公祠內或者磕一個頭,或者上一炷香。

磕不磕頭、上不上香,秦睿並不在意,秦睿關心的是新糧種在百姓口中的熱度,只要能持續一個月,到時候土豆和紅薯就可以育種了,又可以炒作一波。

前期知道的人越多,後期推廣的阻力也小!

對於大明百姓、尤其是農民來說,長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讓他們形成了封閉、保守的觀念,他們懼怕一切未知的事物,很難接受新的糧種。

沒有實際的利益或者示範,他們絕對不會踏出改變的步伐。讓他們接受一個全新的糧種,必然會猶豫、害怕。

因此秦睿才不擇手段、想盡辦法,給百姓灌輸新糧種的知識。

鄭公祠前熱鬧的場面搶了永樂皇帝的風頭,這讓永樂皇帝很不滿。

因為在同一天,永樂十九年正月十一日,甲戌日,永樂皇帝大祀南郊。

南郊,意思有很多,可以指都邑南面的地區;也可以指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築圜丘以祭天的地方;還有一個特指,就是帝王祭天的大禮。

祀的講究更多,《周禮·春官·肆師》中有“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的要求。

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做注,明確了“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

《隋書‧禮儀志一》中,明確了“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我們現在的國*慶典禮制度“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就可以理解為中祀和大祀,每年的國慶升旗,可以看成小祀。

永樂年間,有記載的大祀只有兩次,一次是朱棣登基之年,一次是就是今年遷都。好好的一場大祀祭奠活動的風頭,被秦睿給搶了。

其實也不是不搶了,關鍵是朱棣在南郊祭祀之後,回宮的路上發現沿途的人不多,覺得很沒面子,就讓人去打聽原因,才知道這件事。

永樂皇帝用腳指頭想想,都能猜出背後主使,有新糧種子、還有這麼多新奇想法的人,除了秦睿,別無他人。

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作為始作俑者的秦睿倒了大黴。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傷口還沒癒合完全的秦睿,在大祀的第二天,莫名其妙地被下了錦衣衛的北鎮撫司昭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