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步(中國)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察覺到Uber的熱度後,馬上在媒體宣傳自己的高科技屬性。

大中國區戰略總裁柳甄說:“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只有透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只做純軟體、純服務,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些領域失去競爭力。”

極力塑造品牌形象。

有記者就問超人公司出行事業部負責人張泰傑,“超人是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嗎?”

張泰傑反問對方:“你認為我們不是一家技術公司,那你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一家公司?如果大家都這麼認為,說明這件事情真的深入人心,我們沒有必要去改變。”

記者驚訝:“沒有必要去改變?”

“是的,沒有必要,我們是一家有眼光、有戰略的商業公司,這件事情沒有必要去顛覆它。”

記者反問:“那技術呢?”

“技術?我們的技術也很成功,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內,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在技術上,包括錢,包括在矽谷設立研發中心。”

記者追問,“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

張泰傑:“比如說,我們透過人工智慧北京畫成一個一個的六邊形小格子。然後積累這些小格子裡的出行資料,下雨天、晴天、高峰期、平峰期、工作日、週末,以及這些人出來之後去哪裡。”

記者愣了,“積累這些幹嘛?”

張泰傑彷彿看弱智一樣看著他,“根據這些資料,可以依靠演算法來做預判,每一個地方大概有多少人有出行需求,能夠極大提高效率,減少浪費。”

記者啞然,“有用嗎?”

張泰傑很是自信:“我們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提前15分鐘預判,並且達到90%~95%的準確率。”

“這樣啊!”

張泰傑繼續說:“除此之外,還有拼車的演算法。系統必須能夠告訴司機,是不是有人要上車、在哪裡上車,這會決定司機的路線選擇,你覺得這些很簡單,但是對於計算機而言,這些都會成為核心競爭力。”

……

記者一臉懵逼的回去,很快就把今天的採訪刊登出來。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來送個外賣、打車也不是簡單的生意。

技術要求還是很高的。

不過張泰傑嘴裡鼓吹的人工智慧、大資料、邊緣計算之類,被大家當成了吹牛批。

什麼嘛,玩概念,國內可是鼻祖。

————

區冬妮推開白小雅辦公室的門,是某品牌香水的味道。

“白主任,你找我?”

“冬妮,過來”,白小雅招呼她坐到身邊。

“嗯。”

“工作交接完了嗎?”

“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