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5個城市的搶灘登陸(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煌:“我是這樣打算的,利用暑假兩個月的時間鍛鍊隊伍,到九月高校開學,再一鼓作氣作佔領市場。”
馬俊:“那先去哪個城市?”
關煌看著他:“一次性做十個城市。”
馬俊有點驚呆了,這步伐太大了吧?
關煌:“既然要做,就要以快打慢,趁著其他人沒反應過來,我們要儘可能擴張,如果可以,我還想一天一個城市,可惜,我們現有的架構和資金支撐不起快速擴張。”
馬俊問道:“其他人進場?”
關煌笑了:“你不會以為我們的對手只有一個“餓了”公司吧?”
馬俊:“不是嗎?”
“如果bat親自下場,我們拿什麼競爭?”
馬俊:“開玩笑吧,送個外賣而已,bat家大業大,怎麼可能看上它?”
關煌沒有解釋,外賣市場究竟有多大,可能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沒有他一個人看的清。
在這一點,他就是世界之王。
來自後世的見識,能夠讓他節省最大的時間,選擇最正確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
馬俊繼續說道:“如果bat進場,我們這小胳膊小腿的,肯定擋不住,不過,沒聽到過這方面的訊息啊?”
關煌:“要做就做第一,不管是“餓了”,還是bat,都是我們的對手,你要知道找到一個新興的市場,有多麼不容易,如果只考慮眼前發展,那我們借貸千萬幹嗎?慢慢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不是更好?”
馬俊:“我以為是為了追趕“餓了”公司。”
關煌:“是,也不是,“餓了”只是其中一個小目標,最終是為了壯大自己。”
他對未來看得很清楚,能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只此一點,就超過大部分同行和潛在對手。
此刻,除了“餓了”公司,還有不少小品牌在各個城市運營。
然而,大家要麼對“外賣”市場估計不足,像馬俊一樣,只看到眼前的業務。
要麼投入不夠,敢於奮力一搏的人總是少數,有哪個創業團隊會堅信,未來一定屬於“外賣”?
要知道創業公司找專案,通常會花掉半年以上的時間,反覆磨合,反覆試探,最終十不存一,找到一個合適的。
後世的經驗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金錢,有時候卻比金錢的作用更大。
不要小看“眼光獨到”這一點。
去年12月底,王興擔心下個階段會出現本地生活服務的新模式,幹掉團購,決定成立創新產品部,由王慧文牽頭。
王慧文從各個部門選產品經理籌備了10個人的團隊,畫了一張消費者從想吃飯到吃晚飯可能產生的各種場景的全圖譜,思考哪個節點有商業機會。
半年時間,從去年12月到今年6月,這個部門不斷推到、重來,也沒有在圖譜上找到真正有爆發力的商業機會。
接下來,他們還要繼續找下去,直到最終找到自己的王者之基。
而對於關煌來說,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