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還有第三點政治上的因素,那就是以示北復中原的決心,王業不偏安。

守淮雖然是偏安一方,但卻是有著窺視中原的能力,隨時都能發動北伐,在政治意味上也能更加爭奪大義。

如果他們失去了淮河一線,僅僅是守衛長江,這在天下世人看來,根本就是一個苟且偷生的政權罷了,放棄北伐的話,將會人心盡散,坐以待斃。

而且他們內部有矛盾的時候,北伐是十分有利的,可以轉移內部階級的矛盾。

割據一方的政權,其實他們內部的鬥爭也是不少的,就比如最近的蜀漢政權,裡面的益州派,荊州派等等都是有著尖銳的矛盾。

只不過在諸葛亮的鎮壓之下,發動了北伐,暫時將這些矛盾轉移了出去。

可是如今蜀漢滅亡,孫權更是隻有長江在手中,這讓他十分地不安,惶惶不可終日。

失去了盟友的東吳,單打獨鬥,大機率不是曹魏的對手,而又沒有前線可守之地,孫權的日子過得十分難熬。

其實名義上的守衛淮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個淮河,而是江淮之間南北通道的重要節點,具體來講就是襄陽,合肥,淮陰三處軍事要地。

古代戰爭實際上打的就是後勤,基本上的戰爭都是圍繞著交通要道所展開,有交通才會有補給,沒有補給就只能是乾瞪眼。

而在這種古代之中,最重要的交通就是水運,一艘貨船載重的貨物,足以抵得過數十輛車。

我國的南北聯絡交通幹線就是三條,東線就是從徐州南下,經過淮泗口進入邗溝,之後再途經淮陰,高郵,經廣陵渡渡過長江。

中線便是從開封南下,經過淮陽,之後便是進入淮河,經淝水,之後便是再過壽春合肥,進入巢湖,再透過濡須口進入長江。

而西線就是從洛陽開始南下,經過南陽城,便是襄陽,可以透過襄陽進入漢江,順流而下就能抵達長江。

襄陽,合肥,淮陰都處在南北交通的重要要道之上,並且地形都是位於收束之地,尤其是襄陽與合肥這兩個地方,那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地方。

無論是北方的政權要南下征討,還是割據南方的政權進行北伐,都必須要經過這兩個地方。

所以這裡是十分適合構建成前線要塞進行防禦,集天下之人力物力,構築鐵壁一般的防線,阻擋敵軍的進攻。

襄陽,合肥,淮陰,三處地方都是山環水繞的地方,不僅僅是能夠扼住敵軍的咽喉,還能十分方便地進行補給。

這三處地方都是憑江為防的城市,如果想要長期圍困這三處城市,就不得不將軍隊分成幾份,彼此隔江駐守。

但是這樣的圍困城市,就給了城內敵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是這些地方,都在曹魏的手中,孫權手上可謂是無險可守。

孫權現在是做夢都想要把這三個地方奪下來,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如果只是單單堅守的話,哪怕是再堅固的城牆也終有一天會被攻破,而這三個地方不僅適合進行防守,最重要的是他們距離中原腹地只有一步之遙。

拿下襄陽就能威逼洛陽,拿下合肥便能威脅開封,拿下華陰就能奪下整個徐州。

割據南方的政權只需要重兵屯集於此三個地方,平常的時候可以加強戒備,負責抵禦北方政權的進攻。

而北方政權一旦自身有變,隨時都能馬上進行揮師北伐,北定中原。

雖然此前的赤壁之戰,嚴重打擊了北方曹魏的水軍力量,但是以曹叡的秉性,只怕這個時候已經在大力發展水師,隨時準備偷渡長江。

現在的東吳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掉入陷阱中的野獸,沸水中的青蛙,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孫權自然是不會甘心,他現在的就是要主動破局,在曹魏準備充足之前,將這幾個江淮之間的節點奪下來,如此才可守衛江東政權。

於是乎便有了這一次的東吳北伐,這次他們失去了蜀漢的支援,幾乎是單打獨鬥的地付曹魏,他們所要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