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所使用的力量發力肌肉並不同於步兵他們所用到的發力肌肉,普通農夫進行工作時所運用到的肌肉力量,和普通的步兵戰鬥時沒有太大差別。

但是弓箭手所運用的肌肉,都是那些勞動力平常在工作之中用不到的肌肉力量,這意味著普通的農戶無法快速轉化為弓箭手。

這也是古代封建時期,大部分的農民起義軍不是那些正規軍的對手,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缺少騎兵力量,甚至於是連弓箭手都沒有多少,怎麼可能會是王朝軍隊的對手。

農民起義軍往往也就只有王朝末期的時候放能成功,畢竟這時候的王朝軍隊已經崩壞得十分嚴重,戰鬥力十不存一,甚至於根本就是一群強盜。

在缺乏遠端武器的冷兵器時代,弓箭遠比刀槍更為致命,所謂“弓響人滅”,多少名將死於弓箭之下,早已無法統計。

誰也沒有辦法預料自己的生死,前一秒還生龍活虎的猛將,下一秒就可能被戰場上不知哪裡飛來的流矢憋屈地射殺。

弓箭這種可怕的致命武,中國內更有美譽,“武藝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

弓箭手還不僅僅是需要力量大,還需要具有精準度,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最少都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算是訓練出一個合格的弓箭手。

而且這些弓箭手最重要的還是要擅長近戰,可不像是後世的遊戲一樣,那些弓箭手都是脆皮,一旦被近身便是無葬身之地。

弓箭手還需要擅長於近戰搏鬥,否則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弓箭手。

古語云,“臨陣不過三矢”,意思就是以兩軍對陣時,騎兵的衝鋒,只要大約十秒就能衝到我軍面前,十秒的時間一名弓箭手只能射出三箭。

那射完三箭以後幹嘛?答案顯然不是等死,而是迅速換上近戰武器接著幹。

這樣一個脫產的弓箭手,需要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如果經濟稍微差點的政權,未必都能夠訓練出足夠數量的合格弓箭手。

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訓練弓箭手,如果只是列陣迎敵的時候放上三箭,這絕對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古代人只是眼界比較低,不意味著他們傻,什麼比較有價效比還是知道的。

花費大量資金培養出來的弓箭手,如果只是一個草包,那他們還培養弓箭手幹什麼。

……

合肥城下的戰鬥還在繼續,大量的床弩都被東吳甲士推上了甲板,準備對魏軍展開更加猛烈的攻勢。

魏軍的弓箭手原本被張遼分成了兩批,如今都已經差不多消耗完畢,需要時間恢復一下體力,這阻擋東吳甲士的箭雨便一下子稀疏了起來。

呂蒙迅速讓麾下戰艦散開,他知道魏軍即將要把那些投石機推上來了。

因為他們乘風破浪的速度十分之快,藉著迷霧的遮擋,魏軍來不及找一些發現他們,使用射程更遠的投石機,阻擊他們靠近合肥城。

他們只能是先用弓箭手的火力壓制,以此來阻擋東吳甲士的接近,讓其他部隊有充足的準備時間,絕對不能讓他們靠近合肥。

更多的東吳甲士在呂王的指揮之下迅速踏上陸地,向著不遠處的合肥城門湧去,猶如驚濤拍岸的巨浪一般,裹挾著十分強大的能量。

在江上的船隻,紛紛掉轉船身,卻把上面的床弩,儘可能的都能夠瞄準合肥城,粗大的箭矢劃出刺破空氣的聲音,轉眼之間便狠狠的釘在了城牆之上。

孫權勇武雖不及其兄長孫策,但其執政之能卻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深知建業不是偏安之所,他也不甘心偏安一隅,與另外二國必有戰端,所以選練精兵強將,今日就是亮劍之時!

東吳,絕對不是病貓,而是一頭迫不及待噬人的猛虎,他們恨不得現在便將合肥城吞下。

廣闊的江面上,東吳戰船如披風斬浪的史前巨獸,裹挾著驚人的殺意。

但是張遼對於眼前的一幕卻是不為所動,甚至是,隱隱感到興奮。

他已經好久沒有酣暢淋漓的打上一場了,對面的呂蒙,正好是個不錯的對手,雲長兄都曾敗在他的手上,他張遼可要給老鄉找回點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