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時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天祿。”

主持登基大典的禮官念了一段又臭又長的詔書,主要就是譴責曹魏謀權篡位,但如今漢室衰微,應該有人站出來,他孫權就很合適。

當然了孫權的即位詔書並不是光有這一點就可以的接下來還要有文武百官的請命。

也就是三辭三讓,最後既有天地的認可又有文武百官的請命,他孫權登基稱帝合乎禮法。

一番推辭謙讓之後,階下的顧雍帶領著江東群臣再次拜倒,高聲呼道,“懇請吳王殿下,嗣位為帝。”

眼見江東群臣如此堅持,他孫權又是天命所歸,孫權重重地嘆了口氣說道:“卿等既為國家,吾亦為漢室社稷,不敢推辭。”

頓時群臣齊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權的目光掃過底下山呼海嘯著的群臣,如此江山,豈不讓人迷戀。

從今天起,他孫權再也不是誰的臣子,他是大吳帝國的開創者,他是一國之君。

是日大赦,改年黃龍。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進爵加賞。

一時之間,江東文武百官彈冠相慶,畢竟孫權登基稱帝之後,他們的官職也意味著可以提升了。

東吳設立丞相一職,三公廢置不常設立,除了以後有需要的情況。

九卿也並未設定,只有六卿,在東吳政治,軍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立為大都督,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等內朝將軍,外則領軍,內則領政,猶如宰相。

其他方面和曹魏的官職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無非就是掌握的權力大小有所不同罷了。

東吳依舊擔任丞相的是顧雍,這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如今東吳內部江東士族佔據了重要地位, 孫權也就不可能將張昭提拔上來。

孫權稱帝的訊息很快就在揚州,荊州,交州,廣州四州之地,在朝野之間沸沸揚揚。

公元二二六年,士燮去世之後,孫權就將交州分成了兩州地界,方便掌控。

以南嶺以南諸郡至合浦為界,將交州一分為二,以南是為交州,以北是為廣州。

孫權登基稱帝的訊息很快也傳到了蜀漢和曹魏之間,曹叡對此並不覺得意外,因為他早就知道孫權是會登基稱帝。

到時蜀漢那邊頗有些混亂,謀權篡位的曹魏還沒有剿滅,如今東邊又冒出了一個大吳帝國,他們是打還是不打。

你說他們趁此機會出兵東征,可是蜀漢又沒有把握在幾個月這段時間內將東吳吞併。

若是蜀漢與東吳交戰到最後只會便宜了曹魏,劉禪拿不定主意便將訊息傳遞給了駐紮在劍閣的諸葛亮。

諸葛亮在接到信件之後也是大驚失色,斷然沒有想到孫權現在就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