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年看著鴉雀無聲的階梯教室,結果一個學妹遞過來的紙巾將自己稍微擦一擦,然後繼續走在了講臺之上。

“如果將我剛剛走過的這一路比作時間的長河,那麼這一路的點點滴滴,磕磕碰碰就是這長河之中的歷史。

這一個個提醒著我們危險的同學就是歷史的記載。

而這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作用,警醒後來人。

你們如果對古歷史有些的瞭解,就會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封建王朝持續的時間在縮小。

同時還有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改革在逐漸增多。

比如當初的察舉制在漢朝用了足足四百餘年,之後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在之後出現了補丁版的科舉制,然後唐出現了科舉制。

之後在唐宋明清這些朝代,改革一次次的出現,尤其是宋。

他的改革很頻繁,也很悲慘。

這就是歷史的第二個作用,查漏補缺,推動改革。

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憑空出現,也不是拍著腦袋就能決定的,正如剛剛你們看到的。

為何偉人能夠推陳出新,走出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因為他看到了這條路的終點並不是他想要到達的那個地方。

如果剛剛我再找一名同學再來我這裡,哪怕讓他繼續蒙上眼睛,他也不會走的比我更加的悽慘和艱難。

但是他同樣面臨著兩個選擇。

一條是已經知道錯了,但是有無數人為我們打點好的道路。

一條是重新開始,不知道前路在何方的道路。

那個時候的兩個人,做出來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不得不說偉人何等氣魄雄渾,舍易而請難,非英雄所不為。

可即便是這樣,我們和之前的歷史就再也沒有了瓜葛麼?

並不是,我們的確是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兩件事情,記載和更改新的歷史道路之外,還要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可這說到底還是大局,那對於我們個人,又該如何?

傳聞人有三觀,乃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你的閱歷和你的財力決定了你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說到底這和你們的家世有關,這一點無可厚非。

可你們知不知道古人也有三觀,而且他們還專門為了後代樹立三觀而付出了無數的努力。

那就是註釋!

你的價值觀和你的世界觀都需要你的出身來做支撐,但是你的人生觀卻不需要,因為你的人生或許只可以成為你人生觀的一小部分。

你們知不知道,曾經有這麼一個人,他將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善人,惡人,男人,女人乃至於孩童的一聲記錄下來,然後人融入他們的回憶,去觀看他們的一生。

那個人,叫做司馬遷。

曾經還有那麼一個人,將自己的一生的所言都收集起來,然後編纂成冊,傳入天下,讓人對他品頭論足,得以增長閱歷。

這個人,叫做孔仲尼。

古代人沒有我們現在的網路和發達的資訊交流,他們只能透過這個最為笨重的辦法,將自己的一生走完之後,用自己的感悟再一次的去註解這諸多經典書籍。

然後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如此長久以來,你就會在歷史上看到世家門閥之中的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看到他們的天縱之才也一代接著一代。

這就是歷史對於個人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