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三國的戰爭,以少勝多,北方霸主曹孟德真正的崛起之戰官渡之戰。

三國成型,烈火焚燒理想的赤壁之戰。

仁者哀歌,蜀漢滅亡之根的夷陵之戰。

這應該是人們所熟知的三國大規模戰鬥了。

除此之外,袁本初的滅亡之戰倉亭決戰,十面埋伏。

曹丕的初戰,三路大軍伐吳。

錦馬超VS曹丞相的渭水之戰。

劉備崛起,拜託陰霾的漢中之戰。

這些都是一場場的大戰,卻很少有人去說石亭之戰,甚至在很多人眼中,石亭之戰就是江東靠著詐降埋伏了曹魏一波罷了。

可實際上的情況是,倉亭之戰江東面臨著近乎於覆滅的危險,而這場規模也遠超過劉備陸遜的夷陵之戰,雙方出動的兵馬也都是一等一的名將猛將。

最重要的意義非常的深遠。

他直接導致了江東孫仲謀不再猶豫,稱帝自立。

導致了曹魏東線第一統帥,曹氏本族新一代的老大哥曹休的死亡。

也間接的為曹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和禍根!

順帶還出現了一個可以和子午谷奇襲相媲美的另一條妙計,朱桓的夾石奇謀!

嗯,聽到最後這四個字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連聽都沒聽過!

先說這件事情發生的前提,那就是三國還差臨門一腳。

其中魏國走的是禪讓制度,漢獻帝劉協看著曹丕雖然恨不得一劍劈了他,順帶刨了他們老曹家的祖墳,但在體面問題上,他也不得不選擇一個對他,對老劉家列祖列宗都好的體面。

劉協將漢朝的皇位禪讓給了曹魏,從而曹魏建立。

之後劉備選擇的是官方繼承漢室大統,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延續了漢祚。

三國之中唯一還沒有進場的選手,就是曹魏的大魏吳王孫權了。

他當然也想要稱帝,但是吧,他沒有半點底氣。

畢竟論正統,他怎麼也正統不起來了。

現在他也找不到一個漢室宗親去立起來當個皇帝,然後再上演一個禪讓事件。

畢竟他不但搞不定天下人的嘴,他更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得定現在自家的頂頭上司,也就是那個最強的曹魏。

而且他也不敢保證,自己登基之後,那個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川蜀之漢能不能和自己繼續聯合下去。

畢竟這件事情關乎到三足鼎立的局勢是不是穩當。

在這種背景之下,孫權還有一個不讓他省心的鄰居。

曹魏東線大都督曹休直接集結重兵準備滅了東吳成就自己的威名,孫權自然也是積極應對,打算直接拍死這個不讓他省心的王八犢子鄰居!

這是戰略上的前提和背景。

那麼導火索是什麼?

江東鄱陽太守周舫讓人找到了曹休,說自己想要投降。

同時也請求曹休南下接應自己。

這直接導致了曹休做出來了錯誤的判斷,他將進攻的風險留給了自己和自己身後的曹魏。

但這件事情卻也是有另外的一個前提的。

那就是這種事情在曹休這裡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

江東之人投降曹魏,投降曹休,都已經成為一個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