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辦法騎著戰馬四處亂竄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一次北平保衛戰的經歷,朱高熾在朱棣這裡似乎也定了型了。

那就是老家守門員,他的職責就是隻有一件事!

留守京城,監國理政!

這一干,就是幾十年!

可哪怕是過了這麼多年,幹了這麼多年的大名總管,可他的登基仍然是被不少人詬病懷疑。

因為實在是太巧了,太尷尬了,太無奈了。

首先就是這幾百年來,史書上對於這一段都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記載。

這個史書說的不僅僅是野史雜談,甚至還有真正的正史。

當然,清修明史,這個玩意你認不認就沒法說了。

總之,正史野史上都隱隱的表達出來了一種,朱棣對於自己繼承人的這個想法一直不太贊同自家大兒子朱高熾的感覺。

而是自家老二朱高煦。

加上在靖難之中,朱棣還嘴碎非要說上那麼一句實在是不能不讓人多想的話。

而且朱棣還是在遠征回家的路上,突然病逝的。

這一堆的事情全都紮在了一起,那不是一般的麻煩,一般的尷尬,甚至於他的遺言到底是什麼這都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不過這些事情,除非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原本都被弄了出來,否則我們已經不太好說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但,僅僅憑藉我們已知的事情來說,其實我個人還是覺得朱棣應該還是想要將自己的位置傳遞給朱高熾的。

當然,我並不否認他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啊。

但皇家事不是家事,他的個人感情是不可能和大明未來湊在一起的。

說朱棣喜歡自家老兒,那是合情合理的,畢竟所有的記載都很清楚,這兩個人無論是外貌還是性格都不是一般的相像。

甚至就連喜歡和人幹仗這都很像。

作為父親喜歡自己的這種兒子,合理!

作為主帥,喜歡這麼一個有名將之能的將領,合理。

作為皇帝,想要讓他當太子,當皇帝,胡扯!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朱棣不僅僅是一個皇帝,而且還是一個不昏聵的皇帝。

你不管說他窮兵黷武,還是說他五徵漠北勞民傷財,亦或者說他靖難之役後殺了方孝孺打斷了讀書人的脊樑。

你就算是把他所有的問題都說出來,他也不是個昏君,甚至他絕對算是一個明主。

作為一個明主,最基本的事情就是,他很理智!

他不會被自己的個人情緒所左右的,否則他如何能夠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以下克上最後還成功了的藩王了。

而且除了這個基本盤之外,還有我們大明三大聰明人之一,大明內閣首輔第一人大領導解縉也是佐證之一。

這位聰明的過了頭的傢伙在面對朱棣詢問繼承人的時候,他竟然回答了一個好聖孫。

你真以為這就是表達自己的敬佩?

他可以是聰明的過頭了,但他不是傻。

繼承人,這可是要命的東西呢,這種問題如何回答可都是已經有了模板了。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將硬幣拋向天空的那一刻,其實你的心中就已經知道答案了。

同樣,在你詢問繼承人的時候,其實你的心中就已經有了答案,只不過是需要一個聰明人合理的說出這個答案,然後給你一個更加合理的理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