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有古人之風,深得大臣之禮。

甚至於他在治理百姓,恢復生產的同時,用了足足二十多年的時間,將因為戰亂而崩殂的儒家書籍典籍重新做了一次梳理。

最後甚至雕刻和印刷出來,廣而告之,真正做到了開啟民智之初。

幫天下將漢人的傳承給流傳了下去,而沒有讓中華出現斷檔。

在這件事情上,被稱之為《五代監本九經》。

在那個時代,的確是一個拳頭大就是硬道理,的確就是一個武將當國的混亂時代。

他為了文化傳承當真是付出了自己的半生心血。

而且當年遼國大軍南下,耶律德光率領大軍直接攻佔了汴梁城,在屠城之時,他再次動用了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生生的說動了那遼太宗耶律德光,讓他放棄了屠城取樂的這個想法。

史書上對於他的評價更是直接做到了和孔夫子齊名,將他放在了聖人的地步。

這個人就是十朝元老,被人誇得極好,罵的也極狠的馮道。

看看他,我突然就明白了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翻案風,這並不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歷年或者說歷朝歷代都有翻案,甚至像這種,往死裡翻的。

但這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說白了並不是說誰說的錯了。

而是屁股的位置不一樣,或者說一個時代的人對於臣子的理解,出現了不同。

在宋代的宋理學出現之前,當時的時代看的是什麼?

看得其實是孟子的那一套理論。

什麼理論?

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

說白了就是君擇臣,臣亦擇君。

不要想著一個臣子一生就跟著一個老闆,儒家最開始人家也沒說這個,孔子他自己就不這麼幹。

他一直說的乾的就是在選擇,也在被選擇。

後面的韓信,陳平等等都是如此。

這不是什麼大事兒,也沒有那麼的忠誠。

哪怕是這股風氣在唐朝也沒有問題,畢竟你看看魏徵,從李建成死了之後,混到了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人家說啥了?

你只要別在你老大還活著的時候跑到敵人那裡去,你也就算是做的仁至義盡了,咱們不能把路都堵死了,把話都說絕了對吧。

直到宋朝的程朱理學出現之後,然後經過了一次次的演變,最後被當權者拿去刪刪減減然後成為了一個所謂的忠君理論被徹底的定了下來。

至於原版是什麼意思,這個對於皇帝來說,我要的是你們的忠心,我又不是非要一個真相。

哪兒那麼多的廢話?

在風氣改變的時候,人們在看待這件事情上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而我們現在也不需要去有什麼忠君的想法,或者我們也不吃這一套了,所以在這裡面自然而然的就再次看向了他的人生。

看一看馮道這一生到底都幹了什麼事情,能夠讓他得到生近乎於聖人的評價。

先說他的王朝更迭吧。

二十八歲的時候,馮道正式出仕。然後進入了劉守光的朝堂之中,這一去那就是一個...一個好尷尬的選擇。

年不足三十歲的馮道沒有太多的政治經驗,腦子裡還是有著很直白的東西,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最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