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隆中之殤——荊州沉淪計策篇(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國這個璀璨的戰場之上,有很多人的風光讓人拍案叫絕,例如官渡一戰荀攸算計之能天下皆知,一手埋下了袁氏覆滅的伏筆。
例如白馬之威,關羽躍馬出擊,斬殺顏良攜首而還。
例如平原之地,刺客俯首,高呼公乃仁義,我等不及。
但他們的死亡同樣也是讓人為之嘆惋,劉備三兄弟是否有結拜之舉已經無從查知,但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是真的恩若兄弟。
張飛死於宵小,讓人瞠目結舌,而死因同樣類似的還有大哥二哥讓人嘆息無奈。
但相比較於張飛的意外,關羽和劉備與其說他們死在了宵小之手中反倒不如說他們死在了江東的利益之下,死在了江東的生存之上。
是因為孫權為了利益有著高超的政治權謀和靈活手腕,這一點同樣是天下難得。
很多人說關羽罵了孫權,所以孫權才會偷襲關係,暫且不說這個出處是否真實,就算是真實那又能夠如何?
難不成讓外藩之將與敵之主君相聯姻,這並不合適。
當然,孫權也並不在於自己被誰罵了,被罵的有多麼的悽慘。
孫權一年給曹操寫信不知道要裝多少次的孫子,自己給自己罵了多少回恐怕孫權自己都已經數不清了已經。
對於孫權來說,他是一個標準的既得利者。
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並不在乎這種事情。
關羽是何人,關羽之勇,關羽之名天下盡知。
曹魏一直流傳著程仲德的那句“萬人之敵”就是他們最好的證明,而江東的周瑜同樣對其評價為熊虎之將。
所以兩個集團公司都很明白,關羽這個劉備集團的分公司總經理十分的強大,那麼就不如用他的辦法,以長攻短。
既然勇武方面關羽能夠震懾四方,那麼不如選擇用計謀解決荊州的問題。
先說在荊州問題上雙方出動的計策,不是將領,是計策。
司馬懿蔣濟同時出現致書孫權,這很簡單是當年程昱郭嘉用過的驅虎吞狼。
滿寵在樊城幹掉了曹仁的坐騎,這是要背水一戰。
溫恢和徐晃直接開始了急行軍,這兵貴神速也就不說了,徐晃從集結的摩陂出發,屯軍樊城以北八里的陽陵陂。
徐晃的萬餘人不敢和關羽主力開打,所以選擇了慢慢推進最後在樊城五里的偃城擊敗了關羽的一支偏軍,最終佔據了偃城。
而這個時候徐晃不敢繼續前進之後面對眾人苛責,這一次站出來的是趙儼。
他分析雙方兵力之後提出來了強攻必敗,反倒不如緩緩推進,告知曹仁他們到了,然後讓曹仁和關羽死磕就是。
只要有了希望,曹仁就沒那麼容易失敗。
這話聽著扯淡,但卻是戰場上救命的東西。
用這個辦法給曹仁拖延了十天的時間,等來了北方的大軍。
當然,趙儼最後還補了一句,曹仁死了他自己抗了就,也不知道這話曹仁知道之後是怎麼一個神奇的心情。
不過趙儼在這上面補充了一個希望,還有滴水不漏的分析。
十天之後援軍雖然沒到,但是大水退去之後關羽攻勢變得衰弱下來,然後徐晃直接在關羽大軍的三丈之處紮營。
用這種鼻子碰鼻子的態度硬抗關羽。
其中挖地道射飛箭和曹仁互通訊息,保證他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這個時候曹操也發現自己不太放心了,想要直接親征救援樊城,以免真的出了問題。
而支援這件事情的人也非常的多,就在即將行動的時候,桓階站了出來阻止了曹孟德,並且告訴了他自己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