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一嘆諸葛——時間(第1/2頁)
章節報錯
“五十歲的劉備還有多少時間,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劉備是不是一個仁厚的人,在進入益州之前,這是毫無疑問的,他當然是一個仁厚的人。
可是同樣的,便是我們這種平凡之人都知道好人難做,好事更難做。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想要做好事,利益少,事情難,時間還特別久。
而劉備就是在這種處境之中生存了五十年,這五十年他又何嘗不是再不斷的猶疑,一次又一次的拒絕自己的改變。
因為自己的仁義再一次讓自己變得一無所有,他自然而然的會陷入糾結之中,而這個時候,一個叫做龐統的人出現了。
相比較於諸葛亮的大略之下,以道取勝的堂堂正正之策,龐統的計策裡面無時無刻不帶著一個顯著的特點——詭!
你看龐統對劉備的計策就能看得出來,和《隆中對》那是完全不同,就沒一個能拿得出來的。
基本上屬於你得關門熄燈才能聽的。
比如剛剛進入益州,二話不說就要在宴會上弄了劉璋。
比如趁著劉璋迴轉的時候直接順手襲擊成都。
再比如請白水關的楊懷高沛請過來,一刀砍了下酒。
再比如道義上面不要太在乎,弄了他之後多給他封賞就可以了。
就這些東西和劉備簡直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但是劉備為什麼會同意龐統的,反倒是不同意諸葛亮的取荊州。
除了他最後的蛻變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時間!
龐統的手法全都算準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足夠的快,或者說一個你們理解的。
他是在帶著劉備集團掙快錢,放長線釣大魚這種事情不是說對不對,而是相比較於這種既得利益來說那個並不適合當時的劉備。
龐統看得出來劉備的焦慮和無奈,知道劉備這條人生路已經快要走到了盡頭,所以他極致務實快速。
而另一邊法正比龐統也絲毫不差,因為他的計策說到底是勸。
或者說和劉備極為契合!
至於法正最重要的就是漢中,和黃權一樣,加急取走漢中地,這個有問題麼,並沒有。
因為雖然當初漢中割據是張魯,但是從法理還是道理上來說,漢中都是益州,而且還是益州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法正勸說劉備取漢中,這一點和《隆中對》沒有任何的矛盾。
同樣從這裡你在看整個劉備的崛起之戰,為什麼一定要拼命的打漢中了,同樣你再看關羽的襄樊之戰為什麼會爆發。
而且哪怕到了最後也沒有人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錯的,只是說敗了,卻沒有說錯了。
劉備很有眼光,尤其是在識人之上他非常的有眼光。
他很清楚諸葛亮,很清楚龐統,很清楚法正,自然也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劉禪。
知道這個傢伙說的好聽點是個賢人,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日你先人!
這個傢伙讓他守家不給他配上幾個隊友他都很費勁,更不要說進取了。
可以說,劉禪是指望不上了,他只能冒險行事在他還活著的時候解決掉絕大部分問題,然後讓這個以待天下之變的任務交給兒子和諸葛亮。
他等不到這個天下有變了,他只能是親手打造出來一個天下有變。
劉備或許在看到隆中對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也有過那麼一種遺憾,為何此時他不是三十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