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第五件事情就是處理劉備方面,這一點很多人都犯了和曹孟德當初一樣的毛病,壓根沒想明白自家謀士說的是什麼意思。

程昱和郭嘉當初給出來的意見是。

程昱說,長遠看要殺,這個可以說是非常明智了!

郭嘉說,我們是義兵除暴乃是佔據了大義名份,而劉備是勢窮來歸。

若是一刀剁了他難免會讓智士生疑,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不可!

這個去看有問題麼?

沒有問題!

因為他們的大敵是袁紹,這是近憂。

然後郭嘉的記載裡還有一句話,那就是他對劉備的評價。

備有雄才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但是曹孟德未從郭嘉之謀,因為他和在座的很多人都進入了一個誤區,非黑即白的誤區。

在當時的曹孟德看來,要麼弄死他,要麼放了他。

而直到程昱郭嘉所說的放了劉備就會出現變故這句話被應驗之後,曹孟德悔恨,這個時候他才明白過來。

甚至於裴松之說這《傅子》裡面的記載和正史似乎有矛盾。

但你如果結合來看這並不算是矛盾的,因為正史說的是不能圖備,而非是殺!

這不是文字遊戲,不能殺不能放,這一點大清酋長們是有經驗的,那就監視,控制,軟禁。

很明顯當初的曹操沒有領會,但是等到事情發現之後,他立刻就領會了這個意思。

只不過為時已晚了。

其六,對峙袁紹時,曹操欲速徵劉備,當時人們說風險太大,一時之間僵持不下。

那個時候曹操猶疑了。

而這個時候郭嘉又出現了,他給了袁紹評價。

紹性遲多疑,來必不速,備眾心未附,擊之必敗。

這個計策可以看得出來郭嘉對於謀人的出色,同時也能夠看得出來。

他有出奇兵和必須果斷之外,還和後面的計謀算是連貫起來的。

可以說是用官渡之戰教會了如何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第七,曹孟德攻打袁尚袁潭,屢屢得勝,諸將都要乘勝追擊弄死他們。

這一次郭嘉提出來了反對意見。

袁紹不知道立子該立誰,所以說他們才有這個矛盾。

急攻則相合,放緩則相爭。

打他們倆不如直接回去和劉表玩過家家更加的愉快。

以待其變日後才能更加的輕鬆。

這個謀略我們就需要拆分開來了。

一個是繼續教導曹孟德如何能夠持續的壓著戰場的局勢,第二個是你從這裡面,能夠看出來他對孫劉的態度,其根子就在這裡。

第八個,也就是最後一個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