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曾密,身長八尺,黑臉長鬚,性情魯莽,約有二十五六年紀,他武藝雖然不及大哥,但是力大無窮,使一柄雁翎刀,重五十餘斤。

三子曾索,紫紅麵皮,身長不滿七尺,雖身材矮小,卻勤奮過人,論刻苦遠勝其他四位兄弟,因此武藝高強,年方二十三四,善使一柄三股託天叉,馬上使得精熟。

四子曾魁,面色微黃,身長八尺,嗜好練武,亦喜背詩書,五兄弟中唯一文武雙全之輩,年約二十出頭,平日最敬重大哥曾塗,好學其為人,因而也使一杆點鋼槍。

幼子曾升,乃是曾頭市小郎君,白淨面盤,未有鬍鬚,身長九尺,天資聰穎,武藝絕高,人不可當,年僅十六七歲。雖年幼,卻與其大哥一般的英雄了得,端的是“少年英雄”。擅使兩口飛刀,馬上步下皆甚為了得。若假以時日,成就絕不輸曾塗。

五人見父親歸來,紛紛前來詢問。

曾弄說起晁蓋叛逃之事,五個兒子聞言,個個摩拳擦掌,想要在此次大戰之中立功。

曾弄揮揮手,止住幾個兒子的討論,他轉頭問曾魁道:“我兒可知晁蓋會往何處逃去?”

曾魁沉吟片刻,開口說:“父親,兒子認為,那晁蓋應該會前往幷州,投奔呂布。”

“哦?為何這般推測?”

曾弄問道。

曾魁回答說:“兒子以為,這晁蓋逃走,無非是三條路;其一,往東投奔袁紹;其二,往西投奔呂布;其三,往北投奔公孫瓚。”

“這三條路當中,投奔袁紹萬萬不可能……”

“公孫瓚乃是袁紹盟友,若去投奔,必然會被公孫瓚送還,從而生死難測……”

“反觀這呂布,前些日子才召開比武大會,招賢納士,如果晁蓋此時前去投奔,十有八九能夠得到重用,故而我認為,他必然會到幷州,投奔呂布……”

曾魁看著四位兄弟以及父親,侃侃而談道。

聽了曾魁的分析,曾弄微微點頭,他這個兒子頗有謀略,平時的一些決策都會聽取曾魁的意見。

於是,曾弄當即決定,點起兵馬,帶著五個兒子,朝著幷州方向疾奔而去。

……

冀州與幷州邊境。

晁蓋等人正在狂奔。

他們劫奪了商隊,獲得無數物資,一刻也不敢在冀州停留,直往幷州而去。

但是,諸人正走間,負責偵查的頭領李立前來稟報:“哥哥,後面煙塵大起,好像有兵馬追來。”

“看清楚是誰了嗎?”

晁蓋問道。

李立回答說:“看不清兵馬,但是旗號上書一個曾字。”

“莫非是曾頭市的兵馬?”

吳用疑惑道。

晁蓋說:“如果是曾頭市,我等可以曉之以理,讓他退去,放我們離開冀州。”

“哥哥,人心難測,我等還是快走要緊!”

身旁,李應聽到這話,連忙勸道。

晁蓋說:“曾弄與我曾經是同袍,必定不會亂下殺手,待我給他交涉,再走不遲。”

說罷,他下令眾軍停下,列開陣勢,等待曾頭市兵馬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