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來的武器滿意不已的楊嗣昌和左良玉兩人,顧不上懷疑一向多疑的崇禎怎麼會一下子拿出那麼好的武器,直接發放給他們,而且數量是十萬支之多。

他們第一時間做的,便是把全軍原來的兩萬火槍手召集來,分發裝備。

頓時,試槍的聲音,此起彼伏。

那些來自大唐的前裝火炮的炮聲,更是驚天動地。

遠處的密林之內,人頭湧動。

顯然,是楊嗣昌的部下試槍的槍聲,引來了張獻忠手下的探子前來檢視。

顯然,張獻忠的人馬也走不遠,這裡雖然是川蜀山地的邊緣,但是地形一樣很險要。

裡面的山林雖然龐大,不過還真沒有什麼路徑能離開,除非他們能爬那些窮山峻嶺。

然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要徹底走脫,就只能找機會搶奪道路,才能順著路走,越野那是想多了。

不過,興奮至極的明軍將士,沒有理會他們。

有了如此強力的武器加入,他們的勝算自然更大,保命的機率當然也隨之水漲船高。

以前的那些舊式鳥銃,質量差,火藥質量不穩定,威力一般,就是準確度不錯。

有時候運氣不好遇到炸膛,會炸到射手自己。

又或者火藥質量不好,一槍出去只有黑煙,對手近在咫尺都只是落了一臉麻子,沒有任何致命傷。

但是眼前這些換裝的火槍,顯然不同以往。

雖然精準度比起鳥銃略微低一些,但是因為火藥配方先進和口徑夠大,槍管的質量上佳,一百五十米打綿甲輕鬆對穿。

這樣的火器打在敵軍的人群裡,絕對一輪排槍擊斃好幾層兵線。

於是,左良玉第一件事就是淘汰了數量少裝填麻煩的鳥銃,以及裝備得最多,但是射程連五十米都夠嗆的三眼銃。

“若不是其他軍士不熟悉這個東西,我們都可以直接淘汰刀槍了。”

左良玉在軍士試槍的槍炮聲中,自己也拿著一把唐朝火槍,看著上面可以拆卸的刺刀說道。

射速快,又有長達八十厘米的三菱刺刀,兼顧了近戰。

而且槍一米二的長度加上刺刀八十厘米的長度也有兩米了,除了配重不好,頭輕腳重之外,跟騎兵互懟沒有什麼難度。

畢竟騎兵的長槍雖然不短,但是騎在馬上不可能抓槍尾,只能抓中間靠後的位置,再減去人的身體到馬脖子外的三十厘米的距離,甚至還不如這些刺刀。

騎兵硬衝的話,絕對是這些刺刀先刺到馬。

這麼長的刺刀在原本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畢竟刺刀這個東西對鋼鐵工藝需求太高了,越長需要越強的韌性和剛度。

正常長度的刺刀就連近當代的華夏都沒有製造出來,全靠進口,或者直接用大刀片。

而大唐的冶金技術直逼現代,加上三菱槍刺不需要鋒利,只管硬度,所以才敢造得那麼長。

捅就完了。

“那些飛艇上有什麼?為何不下來?”

這個時候,楊嗣昌才有空思考為何天空之上還有十幾艘飛艇沒有降落。

那些飛艇長得也跟降落下來的飛艇有些不同。

那些沒下來的飛艇,腹部和周圍都掛著像彈夾一樣的東西,裡面裝填了五枚五百公斤級別的航彈。

而且頭部下方還吊著四門火神炮。

楊嗣昌不認識這些東西,自然看著很奇怪。

“他們是負責轟炸敵軍的,這會應該在測量地形。”

“一會張獻忠的人馬會被炸出來,然後你們就在森林的外圍擋住他們就可以了。”

那個軍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