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 國有化的大唐(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官府直接把四億畝土地收歸國有的訊息傳出,天下震動。
百姓們雖然對於李世民不把地直接承包給他們這點表示了遺憾,不過他們也很清楚一點。
那就是給了他們土地也沒有用,要不了兩代人,又會落在地主手裡。
既然如此還不如國營。
農業機械駕駛需要培訓,部分被選入農場的農民,哦不,現在是農場工人,待遇馬上提高了。
以前一家子累死累活吃不上一頓飽飯,現在雖然還是給別人打工,不過至少每個月按時領錢糧,也算好了不少。
而工廠那邊馬上提高了待遇,沒有被選上的百姓們或加入路政局修建道路,或進入開設到了全國的軍工廠、農機廠,鋼鐵廠等各種廠房。
加上紡織廠也在全國範圍內開啟,女子也有了活計,或去紡織廠,或去成衣廠,收入都比以前做佣戶好。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漢人對耕地的渴望終於可以慢慢放到了一邊。
很快,各個忠於皇室的世家,在長孫家族的牽頭之下,投資半個月內就到位了一半。
農業機械的引擎轟鳴之聲,響徹了這片古老的大地。
有了推土機、鉤機和拖拉機的幫忙,開墾土地變得非常輕鬆。
而且因為那些新晉的農場主不缺錢,所有耕地全部配上了灌溉設施,有水庫,有井,也有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
以前科技落後的時候,水井這玩意是值錢貨,就連地主也開不了多少口井。
如今有了充足的挖井裝置,一個鑽孔機一個下午就能挖到有水為止。
一旦遇到嚴重旱災,抽水機就會從地下抽水灌溉農田。
而平時的灌溉基本以附近的水源為主,當然,若是實在沒有水源,那麼用電動抽水機也廢不了幾個銀子。
電力來自風車發電,抽水機的電池雖然是效率比較低的鹽酸電池,不過有風的情況下轉一日一夜足夠抽水機運作兩三個時辰,足可灌溉三四十畝旱田或者十畝水田。
電池不貴,一組電池不過一兩銀子,一年換一次足夠了。
現在大唐的農作物都是以地瓜、土豆為主,而且他們每三十畝地就有一個水井,已經完全足夠應對最長半年的旱災。
排水設施也全部用水泥加固過,遇到連續暴雨問題也不大。
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大部分土地已經不怕旱澇。
這些國營農場,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六十年代的米粒堅的農場。
百十個工人,在機械的幫助之下,輕鬆就能管理近萬畝的土地。
雖然紅薯等外來粗糧的營養價值肯定比不上小麥,不過至少餓不死人了。
百姓們每天的主食差不多都是土豆、紅薯、玉米粉,配上海量來自大海的魚肉和海帶,加上自留地的蔬菜和田野裡的野菜,倒也不至於營養不佳。
甚至漢人普遍的夜盲症的問題也因為漁業的發展而解決了。
就在國營農場轟轟烈烈地搞發展的時候,民間那些地主也沒閒著。
隨著道路被擴寬,靠右行駛的法則推廣到全國大城市之後,大唐重工集團產出的農業機械,被運到了全國展覽加售賣。
一起來的還有第一代卡車和第一代轎車。
“有了這等物品,天涯若比鄰啊!”
“是啊,不過轎車只能坐人,終究不太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