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窮人有窮招(第1/2頁)
章節報錯
郭晶昌小時候常常是邊吃邊玩兒,想起一出是一出,吃著吃著飯就跑出去了。家裡大人端著飯碗跟在他的pi股後面,走東家串西家來回地奔波。於是經常可以看到一副這樣的畫面:一個年逾五十的婦女跟著一個小孩邊追邊喊、連哄帶勸說著好話央求著孩子吃飯餵食。晶昌人不大脾氣還挺臭,不是涼了就是燙了,一不順心就摔筷子,甚至連飯碗都扔了。即便是這樣郭母也捨不得大聲責罵孩子,還得陪著笑臉,重新再去拿飯喂他。有時候一頓飯要熱好幾次。
一次狗蛋娘跟玉虎娘拉家常看到這種情況不由嘆息道:“唉!你瞧瞧郭家的孩子都慣成什麼樣了?吃個飯也不讓家裡大人省心,也就是老郭家的脾氣好,換上第二個人,誰會由著他胡亂折騰人?早就巴掌到身上了。”
“可不是咋的?這孩子都給慣了一身臭毛病,天天頓頓老這麼折騰人,換了我二話不說,上去一飯碗扣在他頭上,你愛吃不吃,餓不了三天,看他還敢不敢這麼囂張。”
“唉!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同樣都是孩子,我哥家的孩子哪有這等福氣?他們家孩子多,從小都是各兒顧各兒,兩三歲都得自己動手。你不吃別人正等著哩。想讓大人喂,根本就沒有那一天兒。這還不算,更主要的是僧多粥少,窩頭也不讓你吃飽,哪個孩子還敢說燒了、涼了,這不好、那不好的?不等你折騰人呢,飯早就搶沒了。說句不好聽的,這養活孩子也就跟餵豬一樣,你看咱們鄉下人餵豬,誰家如果單獨只喂一頭豬,豬就不好好吃食,如果說一次喂個兩三頭你就放心吧,只要把食往豬槽裡一倒,眨眼的功夫那些豬就會一氣把豬食吃的乾乾淨淨。”
“這個餵過豬的人都深有體會,確實就是這麼回事,你單獨餵它,有時候他就挑來撿去耐吃不吃的樣子,因為沒有競爭,所以它就會漸漸變得懶惰,可是一旦喂上兩三頭的話,它就會始終處於一種備戰狀態,為了吃食不惜跟同伴兒大打出手。”
“我哥家有個規矩,做飯從來都是管了不管飽。而且一開始燒火做飯任何人都不許上廁所。”
玉虎娘疑惑地問:“不許上廁所?這又是為什麼呀?做飯跟上廁所有什麼關係?”
“上不上廁所也許對咱們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對我哥家來說關係可大著呢,,本來家裡的東西就不多,若是吃飯前再去拉尿一番,不就更顯得飯菜不夠吃了嗎?有這些屎尿頂著,多多少少也能墊個底兒,一來可以節省一點兒食物,二來也不至於肚子裡太空。”
“有道是:管天管地,管不住拉粑粑放屁。你哥這個規矩能管住那些孩子嗎?他一個人總不能什麼活兒也不幹,全都盯著孩子吧?”
“這話你還真說著了,我哥管不了天管不了地,還就是要管著孩子拉粑粑放屁。他一個人當然不能個頂個去跟著、瞅著,不過我哥有的是辦法:他讓孩子們互相監督,一旦發現那個孩子違反家規,舉報者可以多分半個人的食物,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違規者就得餓上一頓。知情不報、包庇隱瞞一經查實,兩個人都要接受不讓吃飯的懲罰。因此不論是誰,都不敢違反家規,一經發現不管是於公於私難保不被舉報。即便是親生的兄弟姐妹也不行。”
玉虎娘聽了這話都替那些可憐的孩子感到不平:“這是誰出的這麼個餿主意?不讓人上廁所還不把人憋壞了?這也太不人道了吧?”
“這是我哥根據家裡的特殊情況,逼不得已才想的這麼一個主意,他說的話:什麼不是一點東西呀?能利用多少就利用多少。再說了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打算,應該是未雨綢繆、料事與先,不要等到粑粑到了pi股門上才想起找茅廁,老話說得好: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受了窮。想上廁所你早幹什麼去了?你還別說,自從我哥定下這個規矩之後,孩子們都會事先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早做準備,免得到時挨罰受憋。”
玉虎娘覺得對方的話也在理,不由得由衷地讚歎:“你哥可真能想腔兒,為了怕孩子吃的多,竟然連這種方法都能想的出來,我也是服了!”
“還有更離奇的呢,我們一般人吃完飯都習慣鬆一鬆褲腰帶,我哥家不是,不管大人孩子,吃過飯全都要緊一緊腰帶。”
玉虎娘:“你把我說糊塗了,他們家怎麼就會吃完飯就緊腰帶呢?這不符合常理啊。”
“這是由於環境造成的,他們家做的飯不是管了不管飽嗎?孩子們吃搶飯都搶慣了,一開始自然是能搶多少是多少,最後搶光了都還不飽,所以只有把褲帶緊一緊,才會覺得不那麼餓。因此,他們衣服上的扣子可以沒有,靴子上的靴帶兒可以少個一兩根,但是腰帶卻是人人必備之物,實在沒有法子,就是找一根布條也要用上的。什麼叫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我那些侄子們個個是深有體會呀!”
“不用問,這又是你哥想的法子吧?”
狗蛋娘無可奈何道:“有什麼辦法?誰讓他們家孩子多,條件累來著?有毛兒誰肯當禿子呀?窮人有窮招兒,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還不都是逼出來的?”
狗蛋娘:“要說吧也是,老郭家的四十多歲才領了這麼一根獨苗,上面一口氣生了那麼多丫頭,好不容易盼來一個兒子,當然會視如掌上明珠啦,常言說:物以稀為貴。這話一點兒也不假,晶昌也就是生在了郭家,才會被人捧在手心裡當個寶。要是轉世到我哥家,他就是打兩天不吃不喝,我哥嫂保證問都不帶問的。你愛吃不吃,不吃還省了,還想著讓大人在pi股後面追著喂他,做夢都別想!萬年輩子也辦不到。”
玉虎娘總結經驗:“這也不能光怨孩子,主要還是在大人,孩子有沒有家教,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句老話:子不教父之過。孩子不懂事,直接反映出大人的素質。”
“那是呀,孩子全都是看著大人的臉色行事,老太太紡棉花——抻打著勁兒。每一次提出請求,他都會看看你大人是什麼態度,如果你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下一次他就會變本加厲、得寸進尺。所以說在管教孩子方面,有時候不能完全受孩子左右,至少也得讓他付出點代價,否則的話他就不會體諒大人的辛苦,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你瞅著吧,別看老郭家的拿兒子當個寶似的,臨到最後他們倆也沾不了這孩子的光。”
玉虎娘附和道:“別提沾兒子的光了,能夠不給他們四處惹禍已經不錯了。有句老話怎麼說來著?叫做:家貧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孩子讓他們管教成這樣,真是當家長的一大敗筆!好好的孩子也得毀在他們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