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死中尋櫻,與神為謀(第1/3頁)
章節報錯
死亡是什麼?
如果梧桐還活著,他可能會說,死亡是生命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但此刻他已經死了,所以不會這麼說了。
站在不同的角度、位置,看待同一種事物的看法與想法是不同的。
死亡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上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死亡,也就是腦死亡,另一種是哲學意義上的死亡。
哲學概念的死亡,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並不會因死亡而消亡,人們會記得他,他的精神會作為人類知識體系的組成而存在。
而梧桐生前把生物學意義上的死亡也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大腦的死亡,一種是意識的死亡。
對於普通人而言,大腦的死亡就代表著記憶與意識的死亡,因為大腦是“載體”。
梧桐無疑不是一名普通人,所以,他的大腦死亡後,意識還可以存在一段時間,也可以理解為,他很難死透。
沒有聖痕的普通人類的身體中,有40~60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也是有生命的,也會死亡,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大約用6個月的時間就會更新掉自身80%的組織,會更新為一具相對嶄新的身體。
心臟新陳代謝的週期約20年左右,大腦新陳代謝的週期與壽命相同。
那麼問題就來了,半年前的一個人,與半年後的一個人是同一個人嗎?
再想想二十年前的你,那真的是你嗎?
人是會變的,這種變化是經驗、見識的積累與成長,還是身體的“更新”、變化?亦或者……都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梧桐雖然沒有死透,但是他死的很徹底。
他的生理特徵不僅死亡,還侵蝕了現實,抹除了自身的「存在」,抹除了自己所有的功績與所作所為,抹除了“哲學”、“精神”意義上的……生命。
因此,如果沒有人想起他來,那麼,他會死的很徹底,在這個世界上,將沒有他存在過的痕跡。
當然,梧桐是留有“後手”的,若是不靠譜的小姨子“想”不起來,不是還有一位靠譜的終焉之律者嗎?
不過,即使留有後手,即使對死亡的“道路”輕車熟路,可梧桐的行為還是十分具有風險性的。
對於任何生命來說,死亡本就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但是沒辦法,想要獲取力量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代價與所得往往呈正比。
梅比烏斯為了得到力量、掌握真理,曾無數次的死去,最後擁抱真正的死亡,企圖“蛇化為龍”,登上“神座”。
櫻為了得到力量,擁有與梅比烏斯相抗衡的實力,不得不去與梅比烏斯戰鬥,只為找到殺死蛇蛇的辦法,找到殺死“生與死”的規則。
而梧桐為了得到力量……不對,他就沒得到力量,他只付出了代價。
挺慘的。
之所以付出代價,僅是因為他在填補“報應”的“深坑”,用自身的代價“替”櫻和梅比烏斯去承受一部分代價。
誰讓他有兩個不省心的伴侶呢?!怨不得別人。
每每進入“賢者狀態”的時候,梧桐總會覺得,一個伴侶挺好的,沒有伴侶更好。
更何況,以死亡作為代價,不算很沉重。
梧桐還是有點責任心的,所以他不得不去尋找櫻和梅比烏斯,把她們帶回家。
畢竟,除了他,沒有人有能力、有義務去拯救他的伴侶。
不靠譜的男人有的時候挺靠譜的。
在梧桐陷入“低谷”時,是櫻陪伴在他的身邊,撫慰了他的心靈,治療了他的“疾病”。
在梧桐過苦日子時,也是櫻陪伴在他的身邊,與他一同吃苦。
在梧桐想要去做一些看似天真且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時,還是櫻陪伴在他的身邊,默默的支援。櫻從來沒有埋怨過梧桐的“愚蠢”,打擊他的自信,而是選擇了與他一起“犯傻”……
愛是什麼?在櫻的眼中,愛或許就是最長久的陪伴。
可以說,沒有櫻,就沒有梧桐的今天,今天的梧桐也就不再是梧桐。
沒有櫻,梧桐也許早就死了。
如今,櫻不僅無力陪伴他了,還可能需要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