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歷2940年。

魏明帝曹叡(曹操的孫子,曹丕長子)病逝,年僅8歲的曹芳正式即位。

曹芳,字蘭卿,因曹叡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所以曹芳被曹叡收為養子。

曹芳的出生來歷一概不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兒子,曹操的曾孫。

同年,觀星趁機第九次出兵北伐,劍指長安,一舉攻破了曹魏那經營了19年的政權(按曹丕稱帝時算起)。

不過觀星並不開心,她在五年前,第五次出兵北伐時就已經失敗了。

五年前,是梧桐讓她停留在塵世的截止日期。

觀星心有不甘,並沒有回去。

她的心中很清楚,如果她走了,蜀漢就完了,觀星這些年付出的全部心血也會跟著付之東流。

蜀漢的國力太過弱小,阿斗很難扶起來,於是,觀星選擇了硬扶,看到長安城被破的那一刻,觀星的心中才稍定,阿斗好像真的讓她扶起來了。

可觀星的心中仍然很憂慮,因為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北伐成功也只是一個開始,曹氏與司馬氏並沒有垮臺,他們退到了更北方。

如果他們與北方的遊牧民族聯合了,那事情反而更糟了。

而且,孫權那個狗東西,又一次發揮了他那一貫地優良傳統和作風——背刺隊友。

他看到觀星北伐成功後,便坐不住了,直接率軍進攻了蜀漢。

幸好觀星防著他呢。

否則蜀漢可能沒亡於對手,反而亡於了“隊友”。

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

這都沒打下來,不愧是他。

觀星對孫權的感官很不好,但迫於形勢,不得不與他合作。

孫權為人很“正直”:封孫策為王,嫁妹賠夫又折兵,待功臣涼薄,立太子卻寵魯王,向曹丕稱臣卻反叛,聯劉備而刺關羽……

為弟不恭,為兄不義,為君不仁,為父不慈,為臣不忠,為友不信……他似乎只有一個孝字。

觀星認為,孫堅可稱豪傑,孫策可稱英豪,周瑜可稱俊傑,孫權,呵呵。

他領兵打仗更是有一手的。

張遼能以八百人擊退孫權的十萬大軍,孫十萬之名不是浪得虛名。

張文遠估計自己也沒料到,他本以為能在歷史上留下個名字讓後人知曉就不錯了,沒成想被孫仲謀一波操作抬進了武廟。

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備、操耳。

不過,即便如此,觀星也不打算找東吳算賬,更不打算攻打東吳。

那地方易守難攻,不論觀星多麼不喜歡孫權,也不得不承認,守成這方面,他還是很有能力的。

而且東吳那地方人傑地靈,誰也說不準,打它的話,會不會再蹦出來個什麼“周瑜”、“陸遜”之類的人物。

與其攻打東吳,不如等著孫權晚年昏庸,內部混亂,自取滅亡。

更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中原大地上連年征戰,漢族式微,北方遊牧,南方蠻族等少數胡人沒有了壓制,逐漸發展了起來。

這也讓觀星隱隱有些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