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櫻一刀秒了“河伯”以後,人們對她的戰鬥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畢竟“河伯”是聖殿級的崩壞獸,還是水中生物,姬麟的聖痕一天不覺醒,目前的人類對它就幾乎沒有任何處理辦法。

姬麟對櫻也更加敬畏了,她暗自決定,只要櫻不在梧桐的身邊,她絕對不會與梧桐單獨見面,避免櫻事後誤會。

姬麟對櫻的誤解很深啊。

梧桐一直在考慮賞賜姬麟何物,講道理,梧桐沒有任何義務幫助姬麟,他完全可以不幫,梧桐之所以想幫她,只是因為喜歡這個小姑娘,僅此而已。

梧桐考慮了很久,最後他決定,送給姬麟一袋野生玉米粒。

玉米粒就當作未來慶賀姬麟即位的禮物吧。

別小看玉米粒,梧桐甚至都對自己的這個決定產生過顧慮。會不會因為這袋玉米粒把人類的發展程序推動的太快了呢?不用懷疑,肯定會。

玉米在這個時代屬於神物。玉米原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從美洲傳到神州的,玉米這種農作物最早出現於美洲地區。

相比起水稻和小麥這兩種糧食作物,玉米的種植難度更低,對於土壤以及氣候的要求都不算太嚴格,而且它的產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在這個時代,玉米的產量大概是小麥與水稻的幾倍。

除此之外,玉米的營養價值也非常高。

正因為如此,玉米的出現,會令很多人餓不死,甚至可以吃飽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是說,當神州的人們能吃飽了,他們就有精力可能開始搞事了。

梧桐都不確定,因為玉米的出現,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神州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和澳洲這三者是不一樣的,神州有文化、有文明,所以吃飽了可能就愛搞事。而那三個地方是沒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更沒有誕生文明,沒有成熟的文字,石器發展到極致也沒有發明出青銅器。

非洲雖然在人的印象中是貧窮的代表,但這個地方食物豐富,缺少競爭,土地面積本來就比較廣,如果當地的人肯種植的話,利用這些作物也足以讓不少人擺脫貧困,但非洲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勞動,大多數人腦子裡面想的都是依賴自然資源生存,因為非洲人可以不勞而獲,所以不思進取。

美洲與非洲同理,氣候適宜,資源過於豐富,但一直停留在原始社會,一直沒有形成一個高度集權統一的強大帝國,最後甚至還淪為了歐洲人的殖民地。

澳洲不止有以上的原因,還有無法與外界交流的原因,澳洲隔絕在一塊單獨的大陸上,沒有文化交流這個文明的基本條件。

而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卻與它們不同,這些地方氣候變化較大,需要透過艱苦勞動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才慢慢形成了智慧和文明。

梧桐手中的玉米粒便是他甦醒後,從美洲路過的時候順手帶過來的。

不止玉米,梧桐還帶來了辣椒,辣椒也是明末時傳入神州的。

梧桐這個人非常喜歡吃辣,他知道這個時期神州是沒有辣椒的,所以他帶回了很多,還在家裡種植了不少。

土豆番薯他沒有帶回來,畢竟梧桐當時與櫻急著趕路,土豆和番薯是長在地底下的,他不是農學家,認不出外部枝葉。等哪天梧桐想吃了,讓麟去趟南美,把它們帶回來,麟應該認得。

由於玉米的出現,梧桐已經可以預見到,關於他未來的神話故事了:姬麟於20歲即位,為慶賀人文初祖的誕生,蒼玄和梧桐從天界而來,伏羲傳授姬麟八卦,贈予姬麟軒轅劍;東皇太一為姬麟帶來了仙界種子,其名為玉米。姬麟非常重視玉米,下令讓人種植,玉米成熟後,產量巨大,姬麟喜極而泣。由於玉米的出現,解決了當時人們食物短缺的困難境遇。

想到這裡,梧桐對他未來的神話故事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