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路人(第1/6頁)
章節報錯
第二天清晨的陽光照在高達的臉上,他卻因為之前爆發過的情緒波動後,而莫名的感到渾身舒坦。
與同行的那個少年一番閒談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個隊伍的領頭人就是少年的阿爹,叫趙升,算是他們十里八鄉十分有名的獵戶。
而且,早年他爹還在雁門當過軍吏,也算是當時駐守將軍麾下的從屬小吏。
因為當過邊軍,立過戰功,在鄉里十分的有名望。所以才能夠成為他們一行難民的領袖,帶著這些鄉民一起南逃。
他們都是一個鄉里戶族出來的百姓,幾乎都是一個姓氏,沾親帶故的族人。
攜家帶口一路南逃,期間也收留過一些同路的外人。
領頭的趙升,又因為曾是官軍的身份,十分的厭惡那些造反的黃巾賊眾。
他們是因為有本事,且心中早已有了去處,才沒有在半道上就依附了一些流民或者作亂的黃巾部隊。
當然了,他們這樣奇怪的隊伍,比起那些面黃肌瘦或者本就是失了生計才被迫流浪的百姓團體,本身就不是一個檔次的群體。
他們有親族血緣紐帶,有更正經的身份和去路。而且隊伍裡還有過半是曾經在邊軍與胡人打過仗的返鄉老兵。
無論是戰力還是組織性,都比很多隻是為了混口飯吃才抱團取暖禍害鄉里的亂民,強上了不少。
剛開始的時候,那些黃巾教徒也只是有預謀的向他們的鄉人傳道,時不時的還會做一些善舉,已示太平教的友好。
後來太平教的勢力擴大了,當地的官府便與其有了勾結。
百姓除了要繳納朝廷的賦稅,賄賂當地的官員外,還要額外繳納一份太平教的香火錢。
當時的趙家村又是當地出了名尚武的村寨,自然忍不了如此長期的壓迫。
但他們依舊無法抵抗來自各地湧入恆山郡的流民與黃巾教徒的攻擊。
起初還只是徵糧收稅,村裡的里正,多少還能照拂一二,勉強維持生活。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數月前,那些黃巾賊人竟夥同當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和地方小吏,直接造反了。
戰火從當地的官衙治所一直蔓延到了周邊幾個村落,恆山郡的諸縣不是動亂不安,就是像他們趙家村一般遭到了黃巾教眾裡應外合的夾擊。
深知事態嚴重的趙升,只得殺了前來招降他們的黃巾信眾,趁亂帶著部分鄉人一路南下。
他們一路逃,刻意避開沿途混亂的郡縣和黃巾賊寇,為的就是能夠投奔目前很可能會接納他們這夥人的邊軍袍澤。
趙升的心裡沒底,但為了給鄉民活下去的希望,他才不得不南下帶著族人一起去投奔過去在軍中,只見過數面的軍中同僚。
這些年,天下大旱,糧食欠收,恆山郡又遭遇了疫病。
就在這個時候,黃巾眾來了。
他們傳道治病,在百姓中宣揚著跟隨張天師就可以活下去的教義,短短數月間就聚攏了大批的流民。
當時已是滿目瘡痍的恆山郡,本就,每天都有人為了活下去而背井離鄉。
可當地的父母官卻依就沒有降低他們的賦稅,甚至當起了地方鄉紳豪族的走狗,聯手侵佔了不少百姓們,賴以生存的田地。
鄉里人活不下去了,便大多跟著黃巾眾人一起造反了。
而那些運氣稍好一些的農戶,也只是成了當地那些豪門大族附庸的佃戶。
東漢末期,地方豪門大族侵佔了大多百姓的田地,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
一些善於經營的大族,則透過僱傭和收納這些流民,快速的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這些種種的因果,最終導致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絡不再像過去那般緊密。
地方郡縣的發展與安定,也往往只取決於當地地方官員的賢能與否。
只可惜的是,東漢末年,大部分地方官都是豪門大族自己花錢買的,得到了地方權柄後,也只是為了更好的掌控這個地盤,繼續剝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