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君枝也知道論吵架,肯定吵不過讀書人,所以他根本沒想過要吵,轉而對皇帝道:“陛下,你是一國之君,該怎麼決定你說了算。”

皇帝聞言,心下一喜,身子立即坐直了。

是啊,朕是皇帝,什麼都是朕說了算,為什麼要聽別人的。

柳君枝這句話,是在確定他的地位,也提醒他:你才是大楚的話事人。

可是皇帝一喜之後,又憂心起來。

打還是不打呢?

他心裡是傾向於打,只有打,並打贏了,才能超越太宗皇帝。

可真打起來,就一定能贏嗎?

萬一輸了呢?

這些都不得不考慮。

文官都不想打仗,都看向聞青符。

沒辦法,誰讓他是個急性子,不讓他衝鋒讓誰衝!

聞青符也不負眾望,勸道:“陛下,打仗非是兒戲。近三十年來,面對西夏我們敗多勝少。並不是將士不想贏,而是實在打不過。”

皇帝皺眉道:“可是不打,我們就一直受外族欺負嗎?都說番賊高大,楚人矮小,打起來楚人吃虧。可當年太宗皇帝不就是帶著矮小的楚人,以少勝多,擊退了強大的契丹麼?太宗皇帝可以,為什麼到了朕這裡,就不行了?”

“此一時彼一時。此時契丹、西夏軍力遠勝於我。若是開戰,必是耗盡國力、民不聊生。陛下,國之大、好戰必亡啊!”

皇帝心頭一震,想起歷史上因好戰而亡的國家不在少數。若真是因戰端而導致國力下降,最終亡國,將是大楚的罪人。

“國雖強、忘戰必危!”

柳君枝的聲音依然冰冷,皇帝卻從他的話中聽出了憤怒和嘲諷。

是啊,忘戰必危。

一個國家畏懼戰爭,當外族入侵時,誰來抵擋?

靠只會耍嘴皮子的讀書人?

他們連打出去都不敢,還敢抵抗打進來的?

能依靠的,只能是軍人。

可軍人需要靠戰爭來維持戰鬥力,養尊處優的軍人,指望不上。

所以,到底打,還是不打?

皇帝真的很難抉擇。

抬頭看了眼柳君枝,嘴角一揚。

既然無法抉擇,就做回鴕鳥吧。

反正他是鐵了心要開戰,不管文臣用什麼辦法維繫,他都能生出事端。

等西夏受不了的時候,戰爭自然會來,省得自己做決定,還背上罵名。

“開戰非百姓之福,還是不要輕易言戰。荀相,既然你提出的賠付,就辛苦你跑一趟,去和西夏人談談。”

“臣遵旨。”

“大將軍,你的人動了手,確實不應該。你把人帶回去好好管教,不能再犯錯了。”

這是給了柳君枝面子,護住了他的下屬。

皇帝既然選擇了和談,也不好意思再盯著這些小事,都沒有阻止。

柳君枝明白皇帝的意思,道:“臣遵旨。”

文武對立,兩人出了皇宮,即使同路,卻各走各的。

很快到了鴻臚寺,一進門就看到兩個小姑娘嘰嘰喳喳,旁若無人的說笑,還一邊喝著茶、吃著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