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隨心所動(第3/3頁)
章節報錯
聽完易浩彥的解釋,金教授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笑容是那麼的發自內心和具有感染力,以至於易浩彥都有忍不住跟著一起微笑的衝動。
“恭喜你!”教授高興的說:“你的內心不再封閉自己了,這是個非常好的現象,說明你在潛意識裡希望和人交流,並影響你做出了溝通的第一步。”
“這是很大的進步!來,我們握個手!”教授有些興奮的伸出右手:“恭喜你!”
有些被動的和教授握手的易浩彥一時間還反應不過來,顯得有些木訥。
教授溫暖的手掌讓他感覺很安心。
握完手的教授臉上掛著滿意的笑容,顯然對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感到十分高興。
“抑鬱往往和自我隔離有關係,人際關係不好的人也更容易抑鬱,所以有沒有主動和人交流的慾望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金教授細細和和易浩彥解釋到。
“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有交流的需要,人們之間的互相交流能夠分擔壓力,釋放情緒,這也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疏導。”
“而長期抑鬱的人,壓抑了自己的這種需要,讓內心的情緒無法釋放,一直積累在潛意識裡,最後會影響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對正常的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加劇抑鬱,形成惡性迴圈。”
“所以,開始有溝通的意願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看著教授的笑容,易浩彥自己也露出了微笑,這麼久了,他第一次覺得看到了自己病情的好轉,看到了康復的希望。
“我們相互還不知道名字。”
“只能說是還算熟悉的陌生人吧。”
“我也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
意識到這段關係重要性的易浩彥開始變得有些緊張,想要維持好,又沒有經驗,人性對未知的恐懼讓他開始變的有一點忐忑不安。
“放鬆,慢慢來,彆著急,”教授笑著安慰他:“不用為自己設定一些目標要求,要遵循自己的內心,想想當初決定認識她時自己內心的想法。”
“根據我們前兩次的溝通,從你的出身環境和受教育背景來看,你是個很理性的人,做事情,思考問題邏輯性很強,目的性明確,還有比較重的完美主義傾向,對自己和別人都有比較高的要求。”
“這些特質影響了你的觀念和行為,導致你沒什麼朋友,因為你認為他們不完美,潛意識裡不屑和其他人交往,同時對自己的一些不足也無法容忍,會時常自我攻擊,這種長期的內向型攻擊是你抑鬱的根源。”
“其實你已經很出眾了,無論是背景條件還是你自身,是因為你要求完美,對自己過於苛刻,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才產生了抑鬱,你需要學會自我欣賞,接納自己。”
“我們現在嘗試讓自己感性一點,不用每件事都那麼嚴密,人是有感情的生物,感性本就是很重要的部分,理性是無法完全控制感性的,我們需要情緒的釋放和調節。”
“還記得你剛才的話嗎?”金教授加重語氣強調:“這裡面有一個變化,你說當時你沒有多想。”
“這是個很重要的變化,說明這個決定是感性主導的結果,是你內心開始釋放的一個標誌。”
“這對現在的你是很不容易的,要保持這種狀態。不用設定很多目標,考慮利害得失,讓內心的感受來驅動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理性的邏輯。”
老教授語重心長的囑咐著。
“這樣會不會太隨便了?不用考慮下對方的立場嗎?”易浩彥想著老教授的話,反問道:“不用考慮這段關係的走向和結果,不用考慮下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嗎?”
老教授哈哈一笑:“我也年輕過,年輕的孩子們交往的初始就是看感覺的,感覺對了就繼續,感覺不對就調整,調整不了就換人,一開始哪有那麼多責任?只有成年人考慮婚姻的時候才計算利益得失責任分配。你們連名字都還不知道?哪裡需要考慮這些?”
“如果繼續交往下去,以後就會考慮的。”易浩彥不服氣。
“那也是以後的事,你的理性思考太多了,感性一點。”
“當初你決定回應她的時候沒考慮這些吧?”
“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跟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行動。”
治療的最後,金教授語重心長的告訴易浩彥。
你需要的是。
隨心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