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青少年通票要41000韓元,一張青少年門票只要30000韓元,中間有11000韓元的差額。

這錢並不多,但對於出身普通的高一學生權恩菲來說,已經足以讓她猶豫了。

恩菲的家境並不富裕,她除了上學和練習,節假日和寒暑假都會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選擇去店裡打工賺錢。

自己的小金庫本來就不飽滿,上次給易浩彥過生日買蛋糕又用去了一部分,這次的門票錢能不能省一點呢?

可是。。。

女孩心裡打著鼓,不知道怎麼開口。

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現代社會里,錢是最現實的問題。

許多東西都被直接或者間接的標上了價格,成為可以用錢來衡量的商品。

這讓一些原本很美好的事物因為沾染銅臭味而變了味道。

善良值多少錢?

高尚值多少錢?

勇敢值多少錢?

愛情值多少錢?

許多感性的,抽象的,不可量化,但是極為寶貴的人性特質被簡單粗暴地和冷冰冰的金錢數字聯絡起來,彷彿那才是事情的本質。

這是有問題的。

人與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可以用金錢和物質來做單一衡量的存在。

但可悲的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事情的本質。

不過對易浩彥來說不是。

他不缺錢。

這種不缺不是一種數字絕對值的標準概念,而是一種觀念。

具體說起來,有多少錢才會算得上不缺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標準。

有些人明明家財萬貫卻依然覺得自己不夠有錢,有些人其實沒有那麼多金錢,但覺得已經足夠。

缺不缺錢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種觀念。

即目前擁有的金錢能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

這裡面有兩個變數。

金錢數量和需求數量。

只要錢數沒有滿足需求,就是缺錢,和擁有的具體資金量沒有關係。

同樣,只要金錢可以滿足需求,就不缺錢了。

易浩彥不缺錢,主要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現在對於金錢沒有多少需求。

現在的他,更在意自己的情感感受。

這種感受除了和他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關,還和權恩菲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男孩一直很注意和恩菲的相處,處處體諒和照顧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