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真的錯了······”

“松島號”艦橋上,聯合艦隊的司令官伊東亨佑看著戰場上的情況,已經徹底的呆滯了。

“橋立號”巡洋艦的殘骸此時只剩下了最後的一部分還漂浮在海面之上,在它的周圍是大量的屍體和正在掙扎求生計程車兵們。

“嚴島號”巡洋艦的船尾已經高高揚起,那兩扇還在轉動的螺旋槳,好像在對著他們發出生命最後的哀鳴。

而北海水師的戰艦編隊,此時已經散開,開始對著他們這些殘兵敗將進行著瘋狂的追殺!

不久前還瘋狂無比,大喊著要為倭國要取得晉升資本的他,此時已經是滿臉的絕望!

開戰之前還在訴說著要為國盡忠的他,在現實的打擊之下,心頭之上也不可避免浮現出了後悔的情緒。同時,還有一種本就該如此的念頭,在不斷的浮現著。

畢竟,作為一名純種的倭國人,在面對蹂躪了他們長達幾千年的天朝上國,其心理的狀態,是十分的複雜難鳴的。

既有這幾千年積攢下來的怨恨和憤怒,也有面對天朝上國的懦弱和自卑。

因此倭國聯合艦隊乃至於倭國的這種表現,更多的可以說是一種用以掩飾自卑的手段。嗯,甚至還有可能,是一種被暴揍一頓後的自我安慰!

畢竟,華夏古國,把倭國按在地上狂揍的這種事情,又不止一次了。

細說起來,從歷史上來看,華夏跟倭國的第一次戰爭,是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

即唐高宗時期,唐朝、新羅聯軍,唐軍1萬3千餘人,戰船170餘艘,新羅軍5千餘人。對陣倭國、百濟聯軍倭軍 4萬2千餘人,戰船1000餘艘,百濟軍5000餘人,此戰唐軍在人數及戰船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水陸並進,四戰皆捷,大敗倭國百濟聯軍,倭軍溺水不計其數。

第二次則是在元朝時期,分別在1274年,1281年跟倭國打了兩次。但是吧,有一說一,第一次作戰元軍雖然在戰場上壓制了日軍,卻不擅長山地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且日軍戰鬥意志頑強,堅決抵抗,給元軍也造成了不小損失,劉復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

第二次作戰,已經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發兵十萬,悍將數千,為的就是徹底將倭國平了。只是當時的古人對於海上臺風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被一場颱風,可以說全部送進了大海。這麼說吧,要不是這兩場風啊,倭國,就只是咱們歷史課本中的一個字元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倭國人原因呼喊神風的原因。畢竟兩次滅國之事,全是靠颱風才僥倖活下來的原因。

第三次是明朝抗日援朝戰爭,發生於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對朝宣戰,朝鮮嚮明朝求援,此次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明軍4萬人對日軍15萬人,中朝聯軍獲勝,雙方議和後日軍撤退;第二階段日軍捲土重來,明軍也增援兵力至7萬,在豐臣秀吉死後日軍撤退,中朝聯軍獲勝。值得一提的是,在抗倭援朝戰爭的時候,明朝還集中重兵對付寧夏的蒙古軍和四川的楊應龍,可謂兩線出擊,且兩面皆勝。

所以,歷史在前,對於伊東亨佑來講,這種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司令官閣下,我們該怎麼做?”“松島艦”的艦長尾本知道看著戰場上的局面,慌張無比的向著伊東亨佑問道。

這讓伊東亨佑從這種地域開局,並開局不利的心態中掙脫了出來。

扭頭先是看了一眼滿臉慌張的尾本知道,再看看艦橋內所有人的臉龐。感受到他他們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伊東亨佑深吸一口氣,穩定了情緒之後,對著所有人大聲的喊道:

“立刻命令所有戰艦,各自為戰立刻對北海水師發起反擊!務必堅持到第一遊擊艦隊的回援!”

“命令“西京丸號”戰艦,立刻撤退!“赤城號”炮艦進行護航!”

“諸君,為皇國,為天皇盡忠的時刻到了!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拖住北海水師,已換取這場戰爭的勝利吧!!!”

“嗨!”

艦橋上所有人對著伊東亨佑大聲的回應道。

伊東亨佑知道,自己在下達了第一條的命令之後,整個倭國本部艦隊將會徹底成為亂兵,在面對北海水師時,根本佔不到一丁點的優勢!

但是,目前戰場上的局勢根本容不得他有太多的想法。戰場上就是這樣,一旦落入到下風之後,在沒有外界力量的幫助下,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奇蹟發生的。